佛家参禅,对人生悟出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知道读书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境界,即所谓的“读书三境界”?恐怕还真是有。

魏晋时期的大文豪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由此可见,陶渊明读书也经常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重境界,“每有会意”时便进入第二重甚至是第三重境界——欣然忘食。读书需要悟性,悟性高,读起书来就事半功倍,比一般人能更快地抵达第三重境界。如果读书,悟性天资不高,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步提高这种悟性呢?肯定会有的。

清朝中兴重臣曾国藩,他年轻时读书的天资就很普通。实例为证:有一天,一盗贼进入曾国藩的书房准备行窃,还没下手,曾国藩进来夜读。曾国藩反复背诵一篇文章,始终背不过去。直至夜半时分,曾国藩仍然精神抖擞地背诵这篇文章,而此盗贼则等得是人困马乏。实在不堪等待的盗贼忍无可忍,终于从藏身处出来,站在曾国藩面前,当场将这篇文章背诵了出来,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扬长而去。

由此可见,当年的曾国藩,其读书的悟性也是十分普通。但是,后来曾国藩能够熟练掌握孔孟之学,并且还能够贯通黄老之术,可见曾国藩后期的读书悟性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曾国藩的人生能达到如此的高度,肯定与他极高的读书悟性有很大关系。

对比陶渊明和曾国藩,单从读书来看,现在的我仍然处于读书的初级阶段:读字是字,读句是句。上个周刚读完一本世界文学名著《人间失格》,等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几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更别能够从中获取什么营养价值了。

高尔基评价这本书,说:“太宰治(本书的作者)的作品分为二个人格,一方面有带着自身经历主人公的挣扎;另一方面是坦然描述着血的事实。正因如此,他比那些把自己当作上帝的作家,更有一丝人情,更能打动读者。”

鲁迅读完这本书,也评价说:“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的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

历史上的文坛巨匠能对此书给出这么高的评价,证明这本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静静地沉思,得出的感想就是:看书是书,看故事是故事,看每篇的主人公都像是作者。我承认我与文坛大师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第一遍读完太宰治的这本《人间失格》,确实没有给我的内心留下什么波澜。

承认自己的不足,以及与伟人的差距总归是好的,因为这样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知识与技能,可以使自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