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圣诞,希腊人的皇帝曼努埃尔二世游说欧陆各国皇公而遍游西欧各国,欧洲人为这位博学多才的皇帝的高贵举止所倾倒,可却只得让其败兴而归——皇帝本人建议组建一支新十字军,共同对抗已日趋严峻的异教徒威胁,但和者寥寥。

有人不禁感慨:如此高贵的基督教贵族却被东方的萨拉森人逼迫走投无路,以至要远赴西方乞援,古罗马帝国的荣耀如今何在?

本书讲述了: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

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本书细致展现了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一事件的全貌。作者的史学功力体现在对海量文献的选择和使用上,但书本身并没有什么史学研究。我个人就像阅读《魔戒》“双塔奇兵”的伟大攻防战一样感到惊心动魄,只可惜这次是守成方失败了,尽管失败,但以如此弱小的兵力,依靠城墙、信仰和先进的技术,居然支撑如许之久,令人感佩。

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第十一的命运也让我对他本人肃然起敬。此外,交战双方均为帝国,淋漓尽致体现了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特征。

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悲剧总让我想起大阪城的丰臣秀赖,同样是“永不陷落的城池”,同样经历了黑暗降临前,有如回光返照般的誓死反击,最后却如宿命般,逃不过之前的争执与背叛,戏剧反转般地陷落。而我们总是迷恋败者的历史,但历史总是在嘲笑我们的意气用事。

奥斯曼帝国与德川幕府都开创了至少两百年的开明盛世,而我们同情的基督教世界与丰臣家族,正是因为之前的黑暗统治,才换取了当初的失败。

克劳利秉着写一本严肃历史书的态度,用翔实史料加上自己娴熟的写作手法,让人身临其境参与到将近600年前那场惨烈战役中。拜占庭彻底退出历史、奥斯曼正式扎根欧洲,伊斯兰教也取得了对基督教几百年战争中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除了刻画战争场面是一把好手,克劳利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绝投降、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的身影,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仿佛和好莱坞电影中的斯巴达勇士重叠在一起。

历史如长江大河,源头的水滴,也在推动着入海口处的波澜,我们永远只是历史的中间者,我们不知道这条大河将向何处去,它本然的逻辑是什么,在后人眼中,我们永远是盲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历史应保持最起码的审慎,因为今天肯定的,明天就可能被否定,今天无比自豪的,明天可能就成为天大的笑话。不同文明有自身的脉络,而了解这些,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