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放眼四海之內,叛徒、漢奸都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存在。然而在宋朝時期,有一位和岳飛齊名的名將,他明明叛國投靠敵國,是標準意義上的“叛徒”。但無論是宋朝百姓還是後世,對他非但沒有半點指責,反而極盡讚揚。這個人就是——酈瓊。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後,金國軍隊攻陷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擄走了宋徽宗、宋欽宗以及皇后、公主、皇子和衆多大臣,直接導致了北宋的覆滅。

唯一倖免於難的康王趙構,於1127年建立了南宋政權。宋高宗趙構登上皇位後,便下令處死了北宋末期的宰相,曾被金國強行立爲“僞楚”皇帝的張邦昌。次年,金國便利用這個由頭,捲土再來,開始對南宋進行了大舉侵犯,逼得宋高宗一路難逃至長江之南。

可以說,南宋自建立以來,就一直在金國的威脅和侵犯之下。南宋爲了奪回國土,也曾多次派兵北伐。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中,誕生了非常多抗金名將。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精忠報國的岳飛,另一個就是“叛徒”酈瓊。

酈瓊生於1104年,早期效力於名將宗澤旗下,曾靠一己之力招攬了700名義軍,初露將領才華。1128年,宗澤去世,當時正逢金國完顏宗望攻打宋朝,局勢混亂。羣龍無首的將士們便推舉酈瓊擔任新首領,然後他們打出勤王的旗號,陸續招攬了上萬名士兵,成爲了一支雄厚的力量。後來,酈瓊成爲了劉光世手下的部將。

然而,公元1130年,“金國傀儡”僞齊政權建立後,酈瓊率領20萬人投靠了僞齊,其中包括4萬步騎兵和官員、百姓。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酈瓊的叛國絲毫不見“被逼無奈”或“臥薪嚐膽”的意味,純粹是自主選擇。但是真相沒有那麼簡單。

酈瓊投靠金國的原因,其實從岳飛之死中,就能看出端倪。衆所周知,岳飛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指揮了數百次戰鬥,多次救南宋於水火之中。1140年,岳飛更是揮師北伐,大敗金軍。然而這樣一位愛國將領,卻在1142年被宋高宗以莫須有罪名殺害。

儘管岳飛之死牽涉了非常多政治因素,比如宋高宗想要與金國議和,比如宋高宗擔心岳飛功高蓋主等等。但岳飛的死確確實實體現出了,當時的南宋,內部非常混亂。

面對金國的威脅,朝廷百官明明應該一致對外。但實際的南宋內部,卻是割裂嚴重,互相推諉。最關鍵的是,宋高宗和他所重用的秦檜,都是堅定的議和派。相較於岳飛這樣誓死抵抗金國的抗金將領來說,他們更傾向於“割地賠款”以求短暫和平,這也就有了1141年讓出秦嶺淮河以北區域的《紹興和議》。

很顯然,宋高宗對抗金將領的態度並不好,有種需要時重用,無用時丟棄一旁的感覺。而傳聞稱,酈瓊投靠金國的直接原因,是收到了朝廷試圖收歸他手中全部兵權的消息。這種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境遇,令酈瓊十分不滿,所以他毅然決然選擇另尋一個重用自己的人。

而酈瓊之所以被讚揚,是因爲他在那個時代,出人意料地看重人權。在他守衛亳州的6年間,對當地百姓非常好。就連後來亳州被金朝攻下後,酈瓊還主動站出來向完顏宗弼請求說,希望他放無辜的老百姓一命。

酈瓊的叛變,不是背信棄義,而是一個千里馬想尋求伯樂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