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這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其和游擊戰、地雷戰、反包圍戰一起,被看作是中國抗戰的王牌戰略。

在以河北保定中東部爲中心,方圓直徑130公里的土地下,軍民協力挖出了一張村村相通、戶戶相連、能打能躲能轉移的地道網絡。這個複雜堅強的地下堡壘,爲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然而,這麼一個優秀的戰略,放到日本軍隊手中,卻被無效化了。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之後,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發生了很大逆轉。元氣大傷的日本轉攻爲守,進入了防備階段。隨後的時間裏,盟軍開始對日本佔領的島嶼發動大規模攻擊。其中最有名的戰役之一,就是貝里琉島爭奪戰。

貝里琉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歸屬於帕勞羣島,離飛機場很近,奪得飛機場就意味着奪取了帕勞羣島。同時,這裏跳轉到菲律賓羣島也很容易。美軍對貝里琉島虎視眈眈,日軍則誓死不放手。

當時的日本,在歷經多場戰役失敗後,戰力已經大不如前。若跟美軍硬碰硬,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突然聯想到了中國的地道戰策略。日軍決定效仿中國,在島上挖隧道,再借助複雜的地理環境,組建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跟美軍打消耗戰。

日本雖然是在復刻中國的戰略,但拋開感情色彩來說,日本搞得還是升級版。除了地道戰本身的設計之外,日本藉助自身出色的軍事工業水平,進行了很多改良。比如在重要的地道洞口,增加鋼製滑動大門,內部附近設置好迫擊炮等重武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隨時拉開門炮轟美軍;等到美軍一靠近,又能立即關門躲避,能防守能進攻。

日本版的地道戰,不僅具有中國提供的戰略計策,還有強大的武器硬實力,一看就很有優勢。只可惜,他們遇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在瓜島戰役之後,得到了“瓜島屠夫”的稱號,一看名字就知道戰鬥力十足。

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首登貝里琉島時,日軍便隱蔽於地道內,耐心等到美軍進入射程之內,集中開火。一片槍林彈雨後,大批美軍還沒來得及反攻就中彈身亡。日軍來了一個“開門紅”,士氣大振。就這樣,自信滿滿的美軍原本的計劃是4天內拿下貝里琉島,結果僵持數週也沒能成功。最終,瓜島屠夫隊伍,以60%的傷亡慘淡退場,換了81師頂上。

儘管日軍的地道戰前期非常成功,但奈何不了,美軍源源不斷的兵力、武器補充。在僵持半年多之後,美軍直接採取了大規模轟炸方式。美軍先是奪取了帕勞羣島上的飛機場,然後輪換着到飛機場補充彈藥,再輪番上島轟炸。面對這樣的攻擊,日本完全無力抵抗。最終,在1944年11月24日,日軍指揮官中川切腹自殺,日軍宣告失敗。

通過日軍在貝里琉島的慘敗,我們可以看出,在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什麼策略、戰略都得靠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