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旅游看河南"评论员鲁永奇

这次疫情让洛阳文旅发展损失巨大,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

我们一直认为的做大旅游,来促进当地的消费,是不是一条正确的路?

促进消费,这个是量和价的问题。首先就是量大,很多人认为大力发展旅游,让更多的人来洛阳旅游,在洛阳吃饭购物住宿,然后用他们的消费来带动洛阳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这样的想法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太天真,因为在这个上面寄托太多的希望,反而会失望很大。比如,量的问题,就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休假制度,基本旅游还是在节假日,这样的情况下要么是人不多,要么是井喷,作为一个餐厅或者酒店不能因为一年的几次井喷消费来让自己的规模长期维持一个高水平。

其次是价格的问题,价格高,也就是利润高,青岛大虾之所以出名就是价格太高,所以指望旅游中的吃喝玩乐通过高价来获取高利润同样很难实现。购物呢?目前洛阳没有自己的独特的产品能有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总不能让游客来买个轴承或者买个拖拉机回家吧!那买什么?衣服?首饰?还是土特产?别跟我说唐三彩,你去龙门石窟附近看看唐三彩的价格,没有品牌加持不能产生溢价的产品能有多少利润。

而且中国的城市人口大多太多,指望外地游客带来的旅游收入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恐怕很难。且不说欧洲有些旅游城市人口本来就不多,欧洲的一些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人口大多在几十万左右。洛阳一个市区都三百万人,所以没有多少可借鉴的地方。另外,欧洲奢侈品品牌多,这些品牌利润之高洛阳还没有能与之匹敌的,而且在未来也很难出现。以洛阳目前的门票、吃、住、购来说,都没有太高的利润可言。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利润呢?

从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说,洛阳需要培育一些高利润行业,原因很简单,做一个假设:假设华为总部在洛阳,然后总部有一万人年收入在百万以上,那么这一万人就可以在周边行业(比如高档住宅、高端餐饮、高端商场等从业人员)形成几万名年收入在四五十万左右的人群,以此类推,这几万年收入在四五十万左右的人群就能带动数量更为庞大的年收入在二十到三十万的人群,接着是数量更多的年收入在十万左右的人群,等等。这其实是一个收入影响的金字塔原理。

那么对于河南的城市,例如洛阳来说,如果想培育几万或者十万以上年收入在百万以上的人,怎么做呢?靠发展高端制造?就目前来说洛阳的高端制造是在走下坡路,而且与沿海制造中心相比,优势还在不断下降。就拿我一直关注的景区来说,恐怕也很难。

首先,景区的门票收入不能太高,很难用品牌去溢价,而且一个景区首先需要的人员构成并不需要很高端,也就是收个门票,开个电瓶车,或者维护下秩序,打扫下卫生等。这些人的劳动因为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所以不可能给太高的工资。这也就是说,即使一个景区收入很好,景区老板也不会给大量的员工高工资,那么这些利润只会向少数人转移(比如老板或者副老板),这样的分配结构对当地的整体收入很难有正向的、大的影响。

其次,景区所能雇佣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不如制造型企业,景区周边也仅仅是几家或者几十家餐厅小商店等。这个对当地的收入结构也不会有太多的高质量贡献。再次,景区很难形成产业链优势,还拿华为举例,华为的成功不仅仅是华为自己,华为还带动了一个产业链条,那么这个产业链条的所有企业和工作都会随着华为的崛起而崛起。(就拿手机来说,手机里的很多零部件都是华为的供应商提供的,华为手机卖得越好,这些零部件厂商发展也会随之变好)。回归到景区本身,景区不像制造型企业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通过自己的发展带动周边很多企业的发展。目前的很多景区仅仅是带动了一些小商铺和一些游商,真正的社会效益不是很明显。而且,因为景区本身的属性,想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本身就很难。

一方面洛阳需要一些高利润行业,既能带动大量就业,又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的增长,洛阳传统的制造业负担不起这个重任(看看洛阳传统大厂的工资水平就知道了)。而洛阳大力推广的景区,也几乎不能肩负起这个让洛阳快速发展的使命,怎么办?

文创产业!

文创本身离洛阳很近,洛阳可以发展文创的项目有很多,不缺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其次,文创可以说是文化类企业,但它也是制造业,而且这个制造业本身不需要和现有的珠三角长三角竞争,可以发挥洛阳当地的优势。再次,文创领域是可以出现一批大品牌高溢价的产品的,也就是说能培育一定规模的高收入人群。然后形成辐射效应,既带动文创周边行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优势,又能带动整个地区的收入增加。

最后,再来个彩蛋,宜兴紫砂年产值在三百亿左右,洛阳有紫砂吗?也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