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世澤遠,百忍家聲長。軒轅皇帝有個孫子名叫姬揮,姬揮發明瞭弓箭,被黃帝封爲弓長。黃帝把弓長二字合二爲一,賜孫兒姬揮姓張氏。張揮是天下張氏始祖,封地在清河,因此有天下張氏出清河的說法。

《資治通鑑》記載,隋末唐初,山東壽張張氏家族,數千人聚族而居不分家。壽張張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姑婉媳聽

”,先後得到隋文帝、唐太宗下詔褒獎,民間也紛紛盛讚張氏齊家有方。

唐高宗去泰山封禪,特意跑到壽張,向張氏族長張公藝請教齊家之術。張公藝要了一張紙,在上面寫了一百個“忍”字。張公藝把百忍書獻給唐高宗,唐高宗恍然大悟,知道齊家之術在於互相忍讓,遂下詔褒獎張氏家族。

張公藝上“百忍書”的事蹟,被記載在《資治通鑑》、《新舊兩唐書》。民間對張百忍的崇拜越來越盛,就把張百忍奉爲玉帝。由於玉帝是張家人,張氏因此有了“百忍家聲”的說法。

軒轅皇帝是張氏共祖的親爺爺,玉皇大帝是張家人,張家足夠尊貴,因此不能再出皇帝了。大家去看看歷史,就會知道上正兒八經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姓張的。張家雖然沒有皇帝,但是宰相多,狀元多,進士多。比如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瑤田鎮的張氏家族,就在清朝有一門四進士的佳話。

瑤田張氏始於三灣村,三灣是瑤田張家的根。太和團、高家等村子的張氏,是從三灣分居出去的分支,屬於瑤田張氏的苗。一門四進士的佳話,出自於太和團張氏家族。太和團張氏是三灣張氏苗裔,因此江西方誌把一門四進士的佳話,算在三灣張氏頭上。

據《江西進士》一書記載,清朝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嘉慶皇帝爲了紀念皇考乾隆皇帝九十歲生日,下詔開恩科取士。太和團村的張瓊英金榜題名,成爲永豐縣當年唯一的進士。

張瓊瑛金榜題名之後歷任要職,最高做到榮祿大夫的位置。榮祿大夫是從一品官階的文散官,是個位高權輕的榮譽職位。張瓊英的兒子們,遺傳了父親的學霸基因,連着出了兩個進士。

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道光皇帝爲了慶祝恭慈皇太后六十歲生日,開恩科取士。張瓊英的第二個兒子張舒翹金榜題名,成爲永豐縣當年唯一的進士。張舒翹仕途順風順水,最高做到布政使(省級)職位。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道光皇帝爲了慶祝自己六十歲生日,再次開恩科取士。張瓊英的第四個兒子、張舒翹的弟弟張舒翰,也是金榜題名,成爲永豐縣當年唯一的進士。

張瓊英有個親弟弟,名叫張森來。張森來有個兒子,名叫張元健。張元健比張舒翹大4歲,比張舒翰大17歲。作爲堂哥的張元健,眼看着兩個堂弟金榜題名,他卻一而再,再而三落榜。

張元健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終於在1846年考中舉人。這個時候,張元健虛歲51歲,週歲50歲。按照禮制,張元健這個年紀中舉人,可以申請當教諭、訓導之類的八品官。

張元健沒有申請入仕,而是毅然決然參加進士科舉。張元健在1847年,1850年,1852年(恩科),1853年,四次進京趕考,結果都是名落孫山。

清朝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在經歷了四次落榜之後,張元健在虛歲62歲的時候,再次進京趕考。這一屆科舉,張元見終於金榜題名,成了永豐縣當年唯一的進士。

張瓊英和張來森是一奶同胞的兄弟,他們的父親名叫張匡世。張匡世的兒子張瓊英,張匡世的孫子張舒翹、張舒翰、張元健都是金榜題名的進士。張匡世一子三孫四進士,三灣村和太和團村都以此爲榮,都修建了進士及第紀念一門四進士的佳話。

本文史料來源:《江西進士》,《永豐縣教育志》,《三灣張氏族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