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也有过“地产梦”,只是早已碎了。

福耀玻璃是1993年登陆上交所的,但早在1991年通过原始股募到了不少资金,大家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到底怎么花,成了一个大难题。

已经是即将上市的正规公司了,这么大的决策当然得开个董事会,在会上,各种想法都冒了出来,理由也都挺充分。

有说投资IT业的,当时的联想已经是中国IT界的巨无霸,一年营收10几个亿,哪家公司看着都眼馋,也对于IT行业充满了向往。

也有说搞多元化经营的,彼时中国汽车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福耀当时做的也就是汽车维修配件市场,门槛不高,随时都有被抢饭碗的风险,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当时最热的房地产。

1988年海南省设立,随后全国人民都看到了海南房地产的疯狂,1991年,房改政策出台,中国房地产全面起飞,应该说曹德旺进入房地产的时间点是不错的。

福耀在一块500亩的土地上开发工业村,计划的是以厂房为建设起点,配套住宅、商场形成连片开发,应该说是个不小的工程。

市场形势也很好,历史数据显示,1991年海南的房子仅1400一平,而到了1992年就涨到了5000,1993年上半年则飙升至7500。

内地虽然不可能像海南一样,但同样涨速惊人,也就是说,只要福耀的房子尽快修出来,肯定是能卖出去的,也能挣到大钱。

但项目刚一开始,曹德旺的麻烦就来了。

在修建福耀员工宿舍大楼时,由于建筑施工单位的问题,造成了地下室漏水严重,不得不暂停了后面的施工。

福耀要求对方整改,对方却干脆连尾款都不要了,也不整改了,因为整改的花费比尾款的金额还要多。

没办法,曹德旺只能自己另找工程队来干,结果没多久,前面跑掉了的施工方反过来以福耀不支付工程尾款为由,将福耀告上了法庭。

按道理说,施工质量有问题,不赔偿就不错了,还敢公开起诉要尾款,不是自讨没趣吗,殊不知,对方实力不一般。

曹德旺虽然有理有据,但还是输了官司,最后的判决是要给对方尾款的钱,

哪能吃这个哑巴亏呢,经过多方求援,有高人给曹德旺支了个招:

“对方告你没付尾款,你可以另外找法院告他工程质量有问题要求赔偿啊”

于是曹德旺也把对方告了,同时申请了诉讼保全,简单说来就是,用对方工程质量赔偿的钱来支付对方的尾款。

很戏剧,曹德旺这边的官司打赢了,法院要求对方做出工程质量赔偿,总的来说双方是各下一城,不分胜负。

但对方不服,又向省高院提起了上诉,这一上诉就进入了持久战,官司打到2000年才在法院的调解下结束。

最终还是福耀吃了亏,给对方付了一部分钱,而自己的损失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按照曹德旺的估算,至少损失1个亿。

其实,第一次在法庭上对决的时候,曹德旺就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地产这个梦并不美好。

1993年下半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爆发,同时也刺破了内地房地产的美好梦想,价格连续下跌,购房者进入了观望期。

这一段时间里,也正是曹德旺的踌躇期,工业村项目由于进展不顺利烧钱太猛,玻璃业务已经快养不起它了。

这个当初被认为是能够带来现金流的聚宝盆项目,如今成了累赘,随之而来的又是海南泡沫引发的中国地产的首个调控政策出台,曹德旺的“地产梦”彻底碎了。

曹德旺也从那时起得出一个结论:房地产只是虚幻,实业才是经济之本。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曹德旺决定砍掉与玻璃不相关的所有业务,集中精力只干一件事情。

由短暂的多元化再重新走回专业化,得益于两个人的引导,其中之一是彼时港交所的一个总监,对方直言不讳地告诉曹德旺:什么都干的上市公司无异于垃圾股。

而另一个则是曹德旺生意上认识的合作伙伴,对方带他去了一趟美国,而这趟美国之行激发了曹德旺研究美国工业史的兴趣,让他坚定了只做汽车玻璃的决心。

专业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处理掉工业村,1994年,曹德旺亲手处理掉了自己的“地产梦”,工业村包袱从福耀玻璃的身上成功卸下。

紧接着又关闭了装修、电子、加油站等业务,福耀玻璃正式走上了汽车玻璃的专业化之路,曹德旺的“地产梦”只做了3年。

若干年后,曹德旺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

“您为什么不做房地产呢?”

曹德旺:

“1994年就抛弃了,房地产赚的钱会让我不安。”

也许有人说,曹德旺退出地产的原因是项目失败了,但实际上,从曹德旺的创业经历来看,就像一头“犟牛”,如果他想做的事情,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会努力做成。

就算初尝地产是失败的,但后来的福耀有无数次的机会重新踏入地产,但曹德旺没有,甚至自己手上都没有多余的房产或者物业。

而曹德旺这么多年一直在精心织造的,是他的“实体梦”、“玻璃梦”,这才是他的好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