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司馬懿毫無疑問是諸葛亮後期最爲難纏的對手。按道理而言,二者理應惺惺相惜,如《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一樣。而且他們確實有着冥冥之中的共同點,如後者名字中間都有個雲字,前者都是複姓。然而司馬懿卻並不怎麼看得上諸葛亮。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評價諸葛亮用兵有這樣一句話:“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這就令人大跌眼鏡了!

那麼司馬懿爲何如此評價諸葛亮呢?我們逐一來看一下。

意思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志向很大卻不識機微,謀劃很多卻很少決斷。諸葛亮的志向大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而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一直以來同樣是深入人心,甚至一度被神話。但是司馬懿爲何說他不識機微,以及很少決斷?

其實,這並非是諸葛亮的性格決定的。而是蜀漢的現實導致他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以諸葛亮之能,領兵打仗自然是多多益善。但是蜀漢的現實卻是令他左右爲難,夷陵一戰之後,五虎將僅僅剩下一個趙雲,其餘都已經撒手人寰。蜀漢地處中西部,位置偏僻,本來還有千里沃野並掌握着長江上游的荊州,結果一戰之後也失去了。人少地貧,就是當時蜀漢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逼得諸葛亮只能螺螄殼內做道場。

當時整個蜀漢的兵馬不過10萬之數,而曹魏的兵馬是其數倍之多。以曹魏爲敵,曹魏可以敗,但是蜀漢每一次敗局都直接演變成滅頂之災。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諸葛亮怎麼能不用心,不深謀遠慮?

司馬懿對他如此評價,很多人以諸葛亮否定魏延的子午奇謀說事。子午奇謀確實看上去不錯,但是風險太大。而且,按照子午奇謀,能夠奪得重鎮長安,真的就能長治久安?

作爲一個重地,長安絕對是曹魏在西部地區的絕對重鎮。即便是謀的長安,以蜀漢的兵力,想要據守也極爲艱難。而且還要將大部分兵力安排守城,那麼後方必然空虛,最終的結果反而不如威脅長安,令曹魏每日提心吊膽,寢食難安。

這句話的理解就很簡單了,司馬懿說諸葛亮雖然喜歡用兵,但是卻不知權變。

這才真的是大謬特繆。諸葛亮用兵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諸葛亮死後能夠進入武侯祠被供奉,其足智多謀的用兵之道就是其最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後者卻並不符實。要知道,當時整個蜀國能夠拿出的兵力,也不過十幾萬人馬。

這纔是當時的實際情況。當然不排除蜀漢軍團爲了迷惑敵人而故意誇大軍隊數量。這也是當年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

這句話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誠然,司馬懿確實是諸葛亮後半生最大的勁敵。但是這並非就說明司馬懿的水平在諸葛亮之上,甚至到了已墮吾畫中的地步。

從蜀魏的幾次對決上看,雖然諸葛亮的北伐軍團並沒有討得太多好處,甚至可以說成敗各半。但這是因爲諸多原因導致的。

一來蜀漢軍團中將帥青黃不接,難以爲繼。原荊州集團的元老紛紛病故或戰死沙場,唯有一個趙雲勉力支撐,但也已經年過花甲。年輕人中除了姜維等幾個人可堪大用,其餘人等,真的是無名無實。人才對一個集團的影響力超乎尋常的重要,這就是爲何人們總會說一隻獅子領導的一羣羊,能戰勝一隻羊領導的一羣獅子的緣故。

二來蜀漢的兵員不足。雖然中國古代講求上兵伐謀,歷史上也出現很多次以少勝多的戰例。然而這些戰例的出現,無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在各種特殊的條件下形成的。諸葛亮手下兵少,成了最大的掣肘。

但是即便如此,和司馬懿動輒數倍於自己的大軍相對,諸葛亮即便是難以每次都討得好處,但也讓司馬懿焦頭爛額時更多。

甚至到諸葛亮死的時候,還能利用司馬懿的性格弱點擺其一道。不然蜀漢滅國能提前數十年。

司馬懿最終對諸葛亮的評價不高,一方面是因爲自己在和諸葛亮對戰期間,很少討得好處,心中難免耿耿於懷。在脫離事實依據的狀態下,貶低諸葛亮,是自己的虛榮心在作崇。畢竟,放眼整個三國,除了諸葛亮,已經沒有任何人能夠入得他的法眼。在諸葛亮這裏一再被挫,難免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另一方面,司馬懿這般說辭也是爲了給自己的部下打氣。要知道諸葛亮北伐和曹魏軍隊之間大大小小的碰撞有數十次之多。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這個運籌帷幄的軍師都能令曹魏喫不小的虧,使得曹魏軍隊對其產生了莫名的恐懼。所以要鼓舞士氣,也唯有通過這樣的方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