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执掌满清朝政近50年的慈禧太后去世。在此之前一天,光绪皇帝也去世。之后,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溥仪的生父、光绪皇帝之弟、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执掌大权。

慈禧太后离世前的那几年,清朝的统治虽然危机重重,但至少表面上还能维持下去。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过后,清朝整体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危机,满清过了几年的比较安稳的日子。虽然同盟会等反清革命组织不间断地发动起义,但是规模都较小,都较容易地被镇压下去了。看起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不足为虑。但为何载沣执政仅仅三年,清朝就灭亡了呢?

在笔者看来,清朝的迅速灭亡,不仅仅是因为革命党人的起义,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载沣执政时期的一系列错误政策。他尤其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官僚集团的关系。

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汉族官僚地主就已经成为了清朝的中流砥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帮助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他们又领导了洋务运动等系列改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汉族大臣都身居高位,执掌要职,在晚清政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载沣上台后,改变了这一局面。载沣只信任满清贵族,并不信任汉族大臣。

载沣上台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袁世凯撤职。在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已经逐渐成为了最有权势的汉族官僚之一,是汉族官僚集团的重要首领。载沣等人因为私仇罢免袁世凯,并不明智(他们甚至企图杀死袁世凯为光绪报仇)。这一做法,不仅得罪的是袁世凯以及他的北洋系,更引起了整个汉族官僚集团的不安。

当然,袁世凯权柄过重,进行限制是有必要的。相比于载沣,慈禧太后的做法明显更为老道。慈禧太后将袁世凯调到中央,担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此前袁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招明升暗降,让袁世凯离开自己的地盘、军队,去处理并不擅长的外交事务。这无疑是更稳妥的办法。但载沣等却是简单粗暴地将袁世凯罢免,甚至还想杀掉袁。

除了袁世凯外,像张之洞这样的汉族老臣也不被载沣所信任。1909年10月,张之洞在对国事的忧虑中病死。

处理、排挤完袁世凯等汉族大臣之后,载沣又大量地将满清的皇亲国戚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到了1910年8月,军机处中已经只有一个汉族大臣了,而满人有三个。

在军权方面,载沣更是只信任满清贵族。载沣自己代皇帝担任全国海陆军大元帅,其弟载洵担任海军部大臣,另一名弟弟载涛担任军资府大臣,并统率禁卫军,满人萌昌任陆军大臣,载泽等负责训练新军。载沣试图将全国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以及满清勋贵手中。

载沣急于加强中央集权,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的满清贵族,缺乏统领新军、办理新政等人才。这些人担任要职,并不能获得人心。比如在武昌起义之后,载沣派遣陆军大臣萌昌带领北洋新军镇压起义。但萌昌却无力指挥袁世凯建立的这支新军。

载沣还想收回各地督抚手中的兵权,但这遭到了他们的联合抵制。各地督抚还有镇压反清起义的责任,载沣也不敢逼迫太狠。最后,载沣是军权一点没有抓住,反而严重得罪了各地的封疆大吏。

归根到底,载沣并没有认清形势。他还以为满清像皇太极、康熙、雍正时期那么无敌呢,还幻想着满清贵族能够独揽大权。但时代已经变了,八旗子弟已经是不堪重用。满清是既无人才,又无嫡系军队,更不得人心。满清朝廷要想维持下去,必须下放权力给汉族官僚。载沣却想加强中央集权,排斥汉族大臣,这是自寻死路。

对于立宪派,载沣也没有安抚好。立宪派成员大多都是在地方上有声望、有财力的士绅。他们本来对清朝还是抱有希望的,立宪派要求进行一定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让他们也有机会参与政事。对于袁世凯这样有军权的汉族官僚,载沣等人都不愿意分享权力,又怎么会分享权力给这些手无寸铁的立宪派?最后,载沣等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十三个内阁大臣中,汉族大臣只有5人,满人竟有8人,8个满族大臣中有5个都是皇族成员。这种做法,无疑严重违背了立宪派追求的“君主立宪”的理想,让他们忍不可忍,逐渐放弃了清政府。武昌起义爆发后,很多立宪派人物加入了反清阵营。

载沣等排挤、打击袁世凯等汉族高层官僚,又失去了汉族地方士绅的支持,让满清统治集团陷入空前的孤立境地,清朝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如果载沣坚持慈禧太后时期的路线,分享权力给汉族大臣,稳住袁世凯等汉族官僚领袖,并适当改革,安抚住地方上的立宪派士绅,则满清还可以维持更多时间。满清最后的结局也会好一些,说不定能混个“君主立宪”的结果呢。

作者:贺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