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執掌滿清朝政近50年的慈禧太后去世。在此之前一天,光緒皇帝也去世。之後,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溥儀的生父、光緒皇帝之弟、醇親王載灃擔任攝政王,執掌大權。

慈禧太后離世前的那幾年,清朝的統治雖然危機重重,但至少表面上還能維持下去。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過後,清朝整體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危機,滿清過了幾年的比較安穩的日子。雖然同盟會等反清革命組織不間斷地發動起義,但是規模都較小,都較容易地被鎮壓下去了。看起來,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不足爲慮。但爲何載灃執政僅僅三年,清朝就滅亡了呢?

在筆者看來,清朝的迅速滅亡,不僅僅是因爲革命黨人的起義,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載灃執政時期的一系列錯誤政策。他尤其沒有處理好與漢族官僚集團的關係。

自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漢族官僚地主就已經成爲了清朝的中流砥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幫助清朝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他們又領導了洋務運動等系列改革。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漢族大臣都身居高位,執掌要職,在晚清政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載灃上臺後,改變了這一局面。載灃只信任滿清貴族,並不信任漢族大臣。

載灃上臺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將袁世凱撤職。在李鴻章死後,袁世凱已經逐漸成爲了最有權勢的漢族官僚之一,是漢族官僚集團的重要首領。載灃等人因爲私仇罷免袁世凱,並不明智(他們甚至企圖殺死袁世凱爲光緒報仇)。這一做法,不僅得罪的是袁世凱以及他的北洋系,更引起了整個漢族官僚集團的不安。

當然,袁世凱權柄過重,進行限制是有必要的。相比於載灃,慈禧太后的做法明顯更爲老道。慈禧太后將袁世凱調到中央,擔任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此前袁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一招明升暗降,讓袁世凱離開自己的地盤、軍隊,去處理並不擅長的外交事務。這無疑是更穩妥的辦法。但載灃等卻是簡單粗暴地將袁世凱罷免,甚至還想殺掉袁。

除了袁世凱外,像張之洞這樣的漢族老臣也不被載灃所信任。1909年10月,張之洞在對國事的憂慮中病死。

處理、排擠完袁世凱等漢族大臣之後,載灃又大量地將滿清的皇親國戚安排到重要的崗位上。到了1910年8月,軍機處中已經只有一個漢族大臣了,而滿人有三個。

在軍權方面,載灃更是隻信任滿清貴族。載灃自己代皇帝擔任全國海陸軍大元帥,其弟載洵擔任海軍部大臣,另一名弟弟載濤擔任軍資府大臣,並統率禁衛軍,滿人萌昌任陸軍大臣,載澤等負責訓練新軍。載灃試圖將全國的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以及滿清勳貴手中。

載灃急於加強中央集權,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當時的滿清貴族,缺乏統領新軍、辦理新政等人才。這些人擔任要職,並不能獲得人心。比如在武昌起義之後,載灃派遣陸軍大臣萌昌帶領北洋新軍鎮壓起義。但萌昌卻無力指揮袁世凱建立的這支新軍。

載灃還想收回各地督撫手中的兵權,但這遭到了他們的聯合抵制。各地督撫還有鎮壓反清起義的責任,載灃也不敢逼迫太狠。最後,載灃是軍權一點沒有抓住,反而嚴重得罪了各地的封疆大吏。

歸根到底,載灃並沒有認清形勢。他還以爲滿清像皇太極、康熙、雍正時期那麼無敵呢,還幻想着滿清貴族能夠獨攬大權。但時代已經變了,八旗子弟已經是不堪重用。滿清是既無人才,又無嫡系軍隊,更不得人心。滿清朝廷要想維持下去,必須下放權力給漢族官僚。載灃卻想加強中央集權,排斥漢族大臣,這是自尋死路。

對於立憲派,載灃也沒有安撫好。立憲派成員大多都是在地方上有聲望、有財力的士紳。他們本來對清朝還是抱有希望的,立憲派要求進行一定的政治改革,實行君主立憲,讓他們也有機會參與政事。對於袁世凱這樣有軍權的漢族官僚,載灃等人都不願意分享權力,又怎麼會分享權力給這些手無寸鐵的立憲派?最後,載灃等搞出了一個“皇族內閣”,十三個內閣大臣中,漢族大臣只有5人,滿人竟有8人,8個滿族大臣中有5個都是皇族成員。這種做法,無疑嚴重違背了立憲派追求的“君主立憲”的理想,讓他們忍不可忍,逐漸放棄了清政府。武昌起義爆發後,很多立憲派人物加入了反清陣營。

載灃等排擠、打擊袁世凱等漢族高層官僚,又失去了漢族地方士紳的支持,讓滿清統治集團陷入空前的孤立境地,清朝的滅亡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如果載灃堅持慈禧太后時期的路線,分享權力給漢族大臣,穩住袁世凱等漢族官僚領袖,並適當改革,安撫住地方上的立憲派士紳,則滿清還可以維持更多時間。滿清最後的結局也會好一些,說不定能混個“君主立憲”的結果呢。

作者:賀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