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說網易嚴選退出雙十一的話題,有讀者在我們文章下留言,“雙11已經發展到內卷化了,再不跳出盒子,商家都沒發展空間。應該有更多勇士跳出盒子,找到新盒子。”一看就是久經大促考驗的商家朋友。

“內卷化”這個詞最近很網紅,但TA可能只說對了一半。

如果回溯雙十一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其實在2016年,商家也曾普遍出現業績停滯不前的大促瓶頸,只是當時還沒有“內卷化”的說法。

如同社會出現內卷化的根源,在於宏觀經濟增長停滯。商家增長乏力的根源,也在於雙十一大盤的增長見頂。

最近,貝恩諮詢就在一份名爲《新冠疫情對“雙十一”影響幾何》的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雙十一其實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2015年之前,零售商參與雙十一大促(拉動業績增長)的主要手段是吸引新用戶。

因爲當時,電商滲透率還很低(當年網絡零售額滲透率只有12.9%,目前這個數字是接近30%,五年翻了一番還多),品牌通過教育消費者並鼓勵他們從實體店轉向電子商務(也就是當年火了一陣的O2O),是一種極爲有效的方式。

品牌拉新這個策略的有效性,在2015年達到了頂峯。

當年雙11是首次有全球超過200個國家的品牌在天貓參與大促,全網日活躍用戶數(DAU)同比2014年猛增60%,事後天貓將當年雙11定義爲海淘之年。

但到了2016年,很多人發現,拉新策略不管用了。

當年全網新增消費人羣增長率跌到只剩15%。把自己的消費者都拉到網上後,商家們發現,電商面臨的是門對門的更激烈的競爭,很快淪爲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爲了走出“內卷化”,從2016年到2018年,商家開始改換策略:讓消費者購買售價更高的商品或增加平均售價更高的產品品類,增加他們的消費支出。雙十一由此進入“高端化”。

從全網整體用戶平均消費(ARPU)指標看,這個策略成功了,商家也通過調整產品和競爭策略逐步突破瓶頸,走出內卷化。

但2019年雙十一,形勢又出現了重大變化。

由於拼多多等市場顛覆者的出現,通過壓低售價,吸引低線城市消費者,各大平臺也在低線市場重啓拉新大戰,推動這些城市的DAU增長了29%。而貝恩諮詢的調查數據顯示,這些新用戶的消費支出比現有用戶低60%。這讓用戶出現明顯的兩極化,貝恩預測2020年全網整體用戶平均消費(ARPU)會因此繼續走低。

面對這樣兩極化的用戶,平臺和商家有兩條路徑。

在高線市場,由於滲透率飽和,變成了典型的存量競爭,能否建立用戶忠誠度,進一步提升購買金額,成爲競爭的關鍵。今年天貓雙11大面積發神祕任務紅包就是一個例子。

在低線市場,通過有競爭力的定價和高性價比的產品,吸引新客數量最多的平臺將成功突圍。

提滲透,高端化,兩極化,這三大不確定因素,在2020年交織在一起,使得今年可能成爲雙十一史上又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對外行來說,預測GMV會創下什麼樣的新紀錄是主要看點,但對商家來說,觀察今年日活躍用戶數量(DAU)和整體用戶平均消費(ARPU)的變化要有意義的多。

一個重要的懸念是,雙十一能否延續在一二線城市的成功經驗,把低線城市的新用戶平均消費額提上來,走上新的正向循環?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波“內卷化”依然有希望通過調整競爭策略走出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真的要考慮跳出盒子,找到新盒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