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父兄是昏君,自己是千古昏君,收一個義子,卻成帝國最有作爲明君

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放在封建王朝,守住一個帝國,更是難上加難。多少英明神武的開國皇帝,因爲敗家的子孫,而葬送了基業。秦始皇多麼雄才大略,結果攤上個胡作非爲的二世祖胡亥,結果大秦帝國二世就亡國。然而歷朝歷代,都是昏君多,明君少,被偏安一隅的南宋,連第一代帝王都是千古昏君。

沒錯,剛剛提到這個人,就是在史書上遺臭萬年的宋高宗趙構。

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都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放在趙構身上非常地貼切。他的老爹宋徽宗,就是個不務正業的主,身爲九五之尊,卻幹着風花雪月的事,書畫、繪畫樣樣精通,偏偏做皇帝不是塊好料。

要說天天不務正業就算了,只要趙佶不折騰,當時的北宋還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但是宋徽宗在位期間,任用奸佞,對百姓巧取豪奪,搞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頻發,結果被金軍抓住機會,兵鋒南向,所向披靡。

這下子,趙佶瀟灑不起來了,只好傳位給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宋欽宗。結果,這位仁兄繼承了老爹的優良傳統,而且還變本加厲,做皇帝不咋滴,排斥異己倒是在行,不但棄用了主戰派將領宗澤,還把自己的老爹趙佶騙回來軟禁,對組織反擊金軍卻態度消極。

等到宋欽宗這樣一頓操作完成後,金軍也兵臨城下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釀成了歷史上以血書寫的慘劇“靖康之恥”。徽欽二帝這對父子昏君,也淪爲階下囚,實在是咎由自取。

父兄都成爲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趙構沒有吸取教訓,在帝國需要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的明君時,他在即位之初,就開始朝着父兄看齊,具備了昏君的潛質。

本來,當時的抗金形勢沒有那麼糟糕,在李綱等大臣的組織下,各路義軍奮起反擊。可是,趙構早就被金軍嚇破了膽,只求離他們越遠越好,一路的難逃。而且後面還罷免了主戰派大臣,一位的想求和。

後來,老將宗澤含恨而死,帝國危局無人支撐,就在趙構逃到揚州後不久,當時的局勢就已經到了七路淪陷的地步,史書中對當時北方地區的描繪,用的是“殺人如割麻,臭聞數百里”、“人肉之價、賤於犬豕”這等慘象。趙構之無能,可見一般。

而對岳飛的做法,更是讓趙構背上了千古昏君的罵名,他和秦檜這對狼狽爲奸的昏君奸臣,堪稱古代史中的一對奇葩了,讓後來者每每說到兩人,都是咬牙切齒。

不過,當宋朝在經歷了兩代三個昏君後,終於在宋高宗之後,迎來了一位明主宋孝宗趙昚。但是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宋孝宗並不是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他收養的義子。

趙構一生膽小懦弱,連自己的母親和妻子被金軍擄去,遭遇悽慘,他都不敢報仇雪恨。這樣貪生怕死之輩,到最後連一個子嗣都沒有留下來。唯一的一個兒子,因爲一場意外,在3歲時就夭折了。趙構也只能在皇室宗親中選擇養子,好在將來繼承皇位。

趙昚是趙匡胤的七世孫,幸運地被選中,最終在35歲時繼承了皇位,而且還成爲了南宋最有作爲的帝王。

在位期間,宋孝宗在爲政方面頗有作爲,他在趙構還活着時,就爲岳飛平反,打了趙構的臉,而且還大力啓用主戰派將領,銳意進取,發動了隆興北伐。內政方面,宋孝宗也頗有建樹,他統治期間,被史學家譽爲““乾淳之治””,堪稱一代明君。

在兩代出昏君的情況下,宋孝宗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走出了自己的明君之路,這位帝王,也值得後人讚頌。可惜當時的南宋,被前面幾位昏君折騰得太慘,宋孝宗雖然有收復故土的志向,卻只能以遺憾收場,不得不讓人感嘆他生不逢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