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生命的進化與奮鬥之白堊紀滅絕事件

海王龍以海鳥、滑齒龍、鯊魚、海龜、菊石、魚龍、蛇頸龍、薄片龍以及其他滄龍爲食。和其他掠食者一樣,海王龍的領地意識很強。它們幾乎沒有天敵,最大的威脅可能就是來自同類的競爭。爲了爭奪領地,海王龍可能會向同類發動進攻,而這種打鬥往往是致命的。

滄龍生活於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是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

滄龍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

大約9500萬年前其祖先——崖蜥——在陸地上一樣面臨着恐龍的死亡威脅,無奈逃入海洋。大約9200萬年前進化爲達拉斯蜥蜴,此時它們已經完全適應海洋中的生活,再不能回到陸地上生活了。此時它們體長僅有1米左右。大約8600萬年前它們進化成爲滄龍。

目前已知最小的滄龍類型,身長3到3.5米,主要生活於岸邊的淺海,用它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與海膽爲食。體型較大的滄龍似霍夫曼滄龍,體長可達21米,重33噸。

比起其他的滄龍類生物,滄龍的頭部更加強壯,由於下顎骨頭間的關節緊密,因此滄龍無法像早期滄龍類(例如海王龍)般將獵物整隻吞下。滄龍的牙齒銳利呈圓錐型,彎曲呈倒鉤狀,雙顎在咬合的同時產生巨大扭力可將獵物攔腰咬斷。另外其上顎內部還有一圈內齒用於拖拽食物。科學家推測,滄龍應該是將獵物咬斷或撕裂爲適當尺寸再吞下,極爲血腥。

滄龍視覺很弱,但是嗅覺和聽覺非常發達。它們從祖先那裏繼承來的舌頭依舊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們的耳朵構造特殊,可以把聲音放大38倍。滄龍利用上顎側面與吻部的一組神經偵測獵物發出的壓力波,以此確定目標的準確位置,就像今天的虎鯨利用聲音定位一樣。

滄龍的身體呈長桶狀,尾巴強壯,具有高度流體力學性。它的前肢有五趾,後肢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鰭狀肢,前肢大於後肢,短粗而有力的鰭肢使它可以在水中迅速改變方向,敏捷大大增加,甚至能夠躍出水面捕食。其尾部達到身長的一半,爲寬闊平坦的豎槳狀,尾椎骨上下都有擴張的骨質椎體,組成了強力的游泳工具。它的行進方式類似於現代的鱷魚在水中的游泳方式,尾巴像鞭子一樣左右搖動,最高速度達到約48.3公里/小時。這種游泳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快的速度,但是不利於長時間的高速追逐,因此,滄龍是利用隱匿與爆發力獵食的好手。早期的海王龍以及後期的滄龍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海洋爬行動物蛇頸龍和其它海生爬行動物甚至鯊魚等趕盡殺絕。

可以說在白堊紀晚期無論海陸生態系統都已經無比脆弱。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調節,或許生態平衡能夠重新恢復。比如大量肉食性恐龍會因爲缺乏食物而餓死或者自相殘殺,從而降低肉食和植食性動物的比例,或許能夠使生態系統得到調整。

且此時另一個能夠影響整個生態平衡的條件也在發生悄然改變。早期二氧化碳濃度很高,但是隨着數億年植物不斷地發生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濃度在逐漸減少,使得溫室效應降低,氣溫在逐漸降低。這在悄然威脅着喜熱的像恐龍一樣的爬行動物的生存。

但是溫度是在緩慢變化的,恐龍等生物有足夠的時間去主動適應這種緩慢的變化。

但是一顆小行星(或者是由環繞太陽系的奧爾特星雲發出的彗星)使得這一降溫過程在極短的時間發生了。

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

約0.66億年前,一顆直徑至少有10千米的小行星或者是彗星,撞擊在今天美洲大陸的正中間,位於今天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外海。當時爲盤古大陸時期。

撞擊形成了直徑達180千米寬的巨型隕石坑,整個美洲幾乎被攔腰截斷,今天的美洲地圖上留下了中美洲的大批羣島爲該次撞擊造成的影響。

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於地球上核武器爆炸總量的1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大氣層中。

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引發大規模海嘯、地震與火山爆發,撞擊產生的碎片和灰塵造成全球性的風暴,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之久。

由於大氣中大量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

沒有陽光,植物包括海洋中的藻類都逐漸枯萎死亡;沒有植物,無論陸地還是海洋中的植食性的生物都開始大規模飢餓而死;沒有植食性的各種動物,肉食性的恐龍和滄龍等都失去食物來源,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緩慢消亡。有部分恐龍躲到了安全地帶,在撞擊事件發生後堅持了大約200萬年的時間,最終因爲龐大的體形和食量,無法適應惡劣的氣候以及食物短缺,最終滅亡。

這場災難最終導致全球約17%的科、50%的屬、75%—80%的物種滅絕。恐龍、滄龍科、翼龍和菊石類一同消失。

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未能倖免於難。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和一些小型的鳥類,依靠殘餘的食物勉強爲生,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一章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