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喂饭,一直是让我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小家伙特别有个性,如果吃食不合胃口,宁可饿着肚子,就是一口不吃。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辅食不好吃,每次精心准备后自己一定先尝试几口,确保辅食机打出来的米糊一定是香香的,再喂宝贝吃饭,但成效还是一般。

直到某天,一直不肯张嘴的宝宝有好几口吃得特别好,嘴巴张开了,大人喂起来更方便,她可以吃得更多。我一高兴,忍不住表扬她:“宝贝,你真的太棒了!”,边夸她边竖起大拇指,还不时地跟她点头。结果,小家伙的反应很强烈,非常开心地回应我,并且从此开始大口大口吃饭。

开心之余,我也进行了反思:“原来还不会说话的小朋友,也是多么需要鼓励啊!当宝宝的行为得到家长的认可,她竟然会如此开心,并且愿意配合你支持你。”和给宝宝精心准备辅食相比,抓住和满足宝宝的心理,效果更加显而易见。

也是从这件事得到启发,我开始关注了很多心理工作室的公众号,花更多心思研究小朋友的心理活动,希望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长大。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案例,特别触动,今天分享出来,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借鉴。

有一个很努力,也很爱孩子的妈妈。因为妈妈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孩子的外婆是比较懦弱的性格,小时候的妈妈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根本无法从外婆那得到一丁点的支持与帮助,所以当她长大后成为母亲,她就很想弥补自己童年的不足,全心全意地为儿子做各种努力,给儿子全方位的支持。儿子也很争气,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小学时期的他,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前五名。可没想到到了初中,进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孩子却成绩逐渐一路下滑,最后稳定在班上倒数前五名。更糟糕的是,孩子还抑郁了,甚至自残,最后只能休学在家。原本是人见人夸的聪明孩子,为什么却变笨了?在孩子和妈妈一起接受了心理治疗之后,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最爱孩子的妈妈。

妈妈一直以来的付出,孩子是看在眼里的,因此他也很想努力回报妈妈。整个小学的学习成绩都保持在班级前五名,就是孩子不断努力的成果。

但努力着,努力着,孩子觉得累了。

他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做,都很难让妈妈一直满意,妈妈的高兴总是只有短暂的一会儿。

如果一件事没有做好,那妈妈会表现得很不开心,一整天脸上都没有笑容;

如果一件事做好了,那妈妈总还有更高的要求等着他,似乎没有尽头。

进入重点中学,再进入重点班,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妈妈的要求越来越难以满足,他又不忍心让妈妈一直失望,所以只好选择伤害自己,被迫的抑郁了。

妈妈,过得真的很努力很辛苦。她一方面要努力赚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每天都忙得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不停地转。

妈妈总是很焦虑,她担心孩子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被耽误;

她害怕孩子将来没用,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她总是找机会教育孩子,这个世界是分等级的,努力才能创造未来。

焦虑而紧张的妈妈没有发现,每一次她告诉孩子,“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做捡垃圾,保洁,司机,保安这样没有价值的事情。这些人,会被别人瞧不起,对社会也没什么贡献。”孩子的脸上都会露出惶恐的神色,他害怕变成这样的人。

正是妈妈传递给孩子的焦虑和压力,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变笨了。

不仅仅案例中的孩子,这其实也是很多人变笨的一个重要原因——大脑活动被大面积的情绪覆盖。

当遭遇困难,我们应该给自己鼓励和信心,告诉自己“方法总比问题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当事情得到解决,我们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但如果你被负面情绪所包围,你就会陷入自己的情绪里头,在心理困境的泥沼中无法挣脱,在还没开始用智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垮了;

这也就是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所说:“当我们本该用智力解决的一件事情,我们用情绪在解决,那说明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有一定剂量的退行。”

当孩子遇见学习上的困难,我们要避免孩子走进情绪的困境里,而没有机会面对真正的问题。之所以一直提倡家长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孩子看到的是家长的有条不紊和不慌不乱,他必然也不会慌慌张张;

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长正面解决事情的积极能量,他必然不会过度焦虑;

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孩子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压力和迎接挑战,他必然会成长得更快乐。

愿渴望当一个好妈妈的你和我,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我是秋儿,80后宝妈,二级公共营养师,与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沟通育儿情感。欢迎大家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