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兒餵飯,一直是讓我們最頭疼的一件事。小傢伙特別有個性,如果喫食不合胃口,寧可餓着肚子,就是一口不喫。一開始我們以爲是輔食不好喫,每次精心準備後自己一定先嚐試幾口,確保輔食機打出來的米糊一定是香香的,再喂寶貝喫飯,但成效還是一般。

直到某天,一直不肯張嘴的寶寶有好幾口吃得特別好,嘴巴張開了,大人喂起來更方便,她可以喫得更多。我一高興,忍不住表揚她:“寶貝,你真的太棒了!”,邊誇她邊豎起大拇指,還不時地跟她點頭。結果,小傢伙的反應很強烈,非常開心地回應我,並且從此開始大口大口吃飯。

開心之餘,我也進行了反思:“原來還不會說話的小朋友,也是多麼需要鼓勵啊!當寶寶的行爲得到家長的認可,她竟然會如此開心,並且願意配合你支持你。”和給寶寶精心準備輔食相比,抓住和滿足寶寶的心理,效果更加顯而易見。

也是從這件事得到啓發,我開始關注了很多心理工作室的公衆號,花更多心思研究小朋友的心理活動,希望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長大。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案例,特別觸動,今天分享出來,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借鑑。

有一個很努力,也很愛孩子的媽媽。因爲媽媽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孩子的外婆是比較懦弱的性格,小時候的媽媽做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根本無法從外婆那得到一丁點的支持與幫助,所以當她長大後成爲母親,她就很想彌補自己童年的不足,全心全意地爲兒子做各種努力,給兒子全方位的支持。兒子也很爭氣,在媽媽的精心呵護下成爲很多人羨慕的對象。小學時期的他,成績一直都是班上前五名。可沒想到到了初中,進了重點學校的重點班,孩子卻成績逐漸一路下滑,最後穩定在班上倒數前五名。更糟糕的是,孩子還抑鬱了,甚至自殘,最後只能休學在家。原本是人見人誇的聰明孩子,爲什麼卻變笨了?在孩子和媽媽一起接受了心理治療之後,發現罪魁禍首竟然是最愛孩子的媽媽。

媽媽一直以來的付出,孩子是看在眼裏的,因此他也很想努力回報媽媽。整個小學的學習成績都保持在班級前五名,就是孩子不斷努力的成果。

但努力着,努力着,孩子覺得累了。

他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做,都很難讓媽媽一直滿意,媽媽的高興總是隻有短暫的一會兒。

如果一件事沒有做好,那媽媽會表現得很不開心,一整天臉上都沒有笑容;

如果一件事做好了,那媽媽總還有更高的要求等着他,似乎沒有盡頭。

進入重點中學,再進入重點班,他的壓力越來越大,媽媽的要求越來越難以滿足,他又不忍心讓媽媽一直失望,所以只好選擇傷害自己,被迫的抑鬱了。

媽媽,過得真的很努力很辛苦。她一方面要努力賺錢,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每天都忙得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不停地轉。

媽媽總是很焦慮,她擔心孩子會因爲自己做得不夠好而被耽誤;

她害怕孩子將來沒用,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日子會過得很艱難;

她總是找機會教育孩子,這個世界是分等級的,努力才能創造未來。

焦慮而緊張的媽媽沒有發現,每一次她告訴孩子,“沒有能力的人,只能做撿垃圾,保潔,司機,保安這樣沒有價值的事情。這些人,會被別人瞧不起,對社會也沒什麼貢獻。”孩子的臉上都會露出惶恐的神色,他害怕變成這樣的人。

正是媽媽傳遞給孩子的焦慮和壓力,讓孩子不知不覺中變笨了。

不僅僅案例中的孩子,這其實也是很多人變笨的一個重要原因——大腦活動被大面積的情緒覆蓋。

當遭遇困難,我們應該給自己鼓勵和信心,告訴自己“方法總比問題多”,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當事情得到解決,我們也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但如果你被負面情緒所包圍,你就會陷入自己的情緒裏頭,在心理困境的泥沼中無法掙脫,在還沒開始用智力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已經垮了;

這也就是心理學家曾奇峯老師所說:“當我們本該用智力解決的一件事情,我們用情緒在解決,那說明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有一定劑量的退行。”

當孩子遇見學習上的困難,我們要避免孩子走進情緒的困境裏,而沒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之所以一直提倡家長要保持情緒的穩定,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孩子看到的是家長的有條不紊和不慌不亂,他必然也不會慌慌張張;

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長正面解決事情的積極能量,他必然不會過度焦慮;

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孩子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壓力和迎接挑戰,他必然會成長得更快樂。

願渴望當一個好媽媽的你和我,都能從中得到啓發!

我是秋兒,80後寶媽,二級公共營養師,與您一起分享育兒經驗,溝通育兒情感。歡迎大家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