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妈宝经,内容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近段时间的全民购物节“双十一”当中,相信有不少的人都“剁了手”

但是在这群人当中,有一类人显得尤为特别,他们就是购物车为零的省钱一族。

其中林娟女士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其实省钱也并非是他们的全部本意,更重要的,是不想为了赶“双十一”这个潮流,而消费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但是要知道,林娟在之前确实一个十足的网购达人。作为“购物狂”的她,曾经在刚和丈夫结婚那会儿,两人工资加起来有一万多一些,但是几乎每个月,两人都是花到月光,另外还要向家里伸手要钱,刷掉一到两千的信用卡。

根据林娟说的,自己和丈夫都是比较能吃的人,对吃也有着极大的爱好追求,这下两个凑到一起了,每天下班之后就是渠道附近的餐厅吃大餐,或者在家里叫外卖,总之一段饭通常都在一到两百元之间,这还是正常的。所以一个月积累下来,在吃上面的消费都在三到四千。

另外,两人一到休息时间都会选择去一到两次电影院,每次也要花掉一百左右。

除了对吃和玩的狂热消费,在买衣服上面,林娟也是同样大手笔的。她说自己曾经在超市里买了一件打折后还要1800的衣服,但是放在家里穿的次数却少得可怜。

但是自己从今年二月份开始,就决定“改过自新”,定期的整理衣柜,不再购买过多的衣服;在工作日的午后,和丈夫轮流去超市买菜回家做,不再去高档西餐厅吃。林娟,过起了节约的生活。而这场节约想法的开端,是由于自己想做一个节俭的实验,看看自己能够省下多少钱来。

实验的结果就是,林娟和丈夫两人不仅将6000元的信用卡给还清了,还节约来来了一万多元,最重要的是,这场节约实验,并没有因为缺少了那些消费而降低了生活质量,相反的,两人因为在家做饭的原因,感觉自己更加的健康舒适了!

其实冲动消费是当代很多人的通病,想要突破冲动消费,首先就要弄懂冲动消费的行为背后,究竟是些怎样的心理在推波助澜。

1. “走捷径”心理

其实很多的冲动消费者,往往是会货比三家的一类人。价格、材质、优惠力度,他们会划伤好几个小时去购买一件商品。但是商家们也正是抓住了买家们这样的消费心理,不断推出满减优惠、优惠套餐等吸引人的活动,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买来就是赚了”的错觉。

我们称之为“走捷径”心理,因为这些消费者本是想通过在优惠力度很大的时候节省一笔钱,通过不断的对比,从而走向自己所认为的购物捷径,但是殊不知,在每一条捷径当中,都有着商家精心布下的“陷阱”正在等着你,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凑满减,而买了一堆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原以为能够通过这些东西提高生活质量,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一堆杂物而已,也许到了明年,自己都怎么用得上。

2. “怕损失”心理

这类心理和“走捷径”心理有一些相似,但是也有不同点。“怕损失”心理更多的是这件东西自己确确实实地明白自己不需要,但是还是会去购买。因为眼前的活动力度很大,仿佛自己不立马付款就会被别人抢空一般,还来不及想自己怎么会跳入这件商品的购买页面的时候,手就已经不自觉的点了付款。感觉自己像是买了一支稳赚不赔的股票一般,还在暗自庆幸。

在冲动消费的冲击之下,我们有时候更多的不再是因为需要而购买,这一点,其实是需要很多冲动消费者们进行反思的。

关注「妈宝经」,每天学习专业有用的育儿知识,做新时代好妈妈!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用,记得给我们点赞并分享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