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近段時間的全民購物節“雙十一”當中,相信有不少的人都“剁了手”

但是在這羣人當中,有一類人顯得尤爲特別,他們就是購物車爲零的省錢一族。

其中林娟女士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其實省錢也並非是他們的全部本意,更重要的,是不想爲了趕“雙十一”這個潮流,而消費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但是要知道,林娟在之前確實一個十足的網購達人。作爲“購物狂”的她,曾經在剛和丈夫結婚那會兒,兩人工資加起來有一萬多一些,但是幾乎每個月,兩人都是花到月光,另外還要向家裏伸手要錢,刷掉一到兩千的信用卡。

根據林娟說的,自己和丈夫都是比較能喫的人,對喫也有着極大的愛好追求,這下兩個湊到一起了,每天下班之後就是渠道附近的餐廳喫大餐,或者在家裏叫外賣,總之一段飯通常都在一到兩百元之間,這還是正常的。所以一個月積累下來,在喫上面的消費都在三到四千。

另外,兩人一到休息時間都會選擇去一到兩次電影院,每次也要花掉一百左右。

除了對喫和玩的狂熱消費,在買衣服上面,林娟也是同樣大手筆的。她說自己曾經在超市裏買了一件打折後還要1800的衣服,但是放在家裏穿的次數卻少得可憐。

但是自己從今年二月份開始,就決定“改過自新”,定期的整理衣櫃,不再購買過多的衣服;在工作日的午後,和丈夫輪流去超市買菜回家做,不再去高檔西餐廳喫。林娟,過起了節約的生活。而這場節約想法的開端,是由於自己想做一個節儉的實驗,看看自己能夠省下多少錢來。

實驗的結果就是,林娟和丈夫兩人不僅將6000元的信用卡給還清了,還節約來來了一萬多元,最重要的是,這場節約實驗,並沒有因爲缺少了那些消費而降低了生活質量,相反的,兩人因爲在家做飯的原因,感覺自己更加的健康舒適了!

其實衝動消費是當代很多人的通病,想要突破衝動消費,首先就要弄懂衝動消費的行爲背後,究竟是些怎樣的心理在推波助瀾。

1. “走捷徑”心理

其實很多的衝動消費者,往往是會貨比三家的一類人。價格、材質、優惠力度,他們會劃傷好幾個小時去購買一件商品。但是商家們也正是抓住了買家們這樣的消費心理,不斷推出滿減優惠、優惠套餐等吸引人的活動,會讓消費者產生一種“買來就是賺了”的錯覺。

我們稱之爲“走捷徑”心理,因爲這些消費者本是想通過在優惠力度很大的時候節省一筆錢,通過不斷的對比,從而走向自己所認爲的購物捷徑,但是殊不知,在每一條捷徑當中,都有着商家精心佈下的“陷阱”正在等着你,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爲了湊滿減,而買了一堆自己原本不需要的東西,原以爲能夠通過這些東西提高生活質量,實際上只是增加了一堆雜物而已,也許到了明年,自己都怎麼用得上。

2. “怕損失”心理

這類心理和“走捷徑”心理有一些相似,但是也有不同點。“怕損失”心理更多的是這件東西自己確確實實地明白自己不需要,但是還是會去購買。因爲眼前的活動力度很大,彷彿自己不立馬付款就會被別人搶空一般,還來不及想自己怎麼會跳入這件商品的購買頁面的時候,手就已經不自覺的點了付款。感覺自己像是買了一支穩賺不賠的股票一般,還在暗自慶幸。

在衝動消費的衝擊之下,我們有時候更多的不再是因爲需要而購買,這一點,其實是需要很多衝動消費者們進行反思的。

關注「媽寶經」,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育兒知識,做新時代好媽媽!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贊並分享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