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自媒體作者提出一個“本地撈”的詞,引起了熱議:

無論是之前的“土生撈仔”還是現在的“本地撈”,都是在形容一些,父母都是會粵語的廣州人,自己也土生土長在廣州卻只會講普通話的新一代。

“撈仔”這類詞我們是不贊同使用的,帶有歧視的含義。然而,認同並使用這個詞的卻是那些孩子的父母,頗有些焦慮卻又無可奈何的意味。廣州人狠起來自己都罵

在這個話題下的評論者,大部分是焦慮的廣州父母,他們認同這種現象的存在,併爲這些現象感到不知所措。

這種焦慮並不是父母的一廂情願或主觀臆斷,有相關的數據證明整個大環境的粵語使用率越來越低。

根據2018年《語言競爭中廣州人粵語傳播調查研究》的調查,在78.28%受訪者的母語爲單一粵語背景下,家庭內部“僅使用粵語”的比例逐代降低,使用“粵+普”模式的比例逐代上升。

受訪者和他們的父母輩交流僅使用粵語的佔比是82%,而到他們和自己的子女僅使用粵語的佔比大大下降,僅佔57%。

▲圖源《語言競爭中廣州人粵語傳播調查研究》

在學校裏,這種粵語使用率的降低程度更爲顯著。根據王莉梅(2009)的調查,中學生在課內外的粵語使用比例還有66.7%,到了2018年《廣州人語言態度與粵語認同傳承》的調查,粵語使用情況進一步萎縮,課後與老師、同學的溝通使用粵語的學生不到50%(與老師:32.1%;與同學:48.5%)

▲圖源《語言競爭中廣州人粵語傳播調查研究》

在整個社會的變遷裏,以《廣州多語現象及其演變——— 一項持續 30 年的跟蹤調查》的研究所示,清平路市場的粵語對話佔比,從1985年的88%,到1999年85.7%,再到2015年驟減至68.2%。

▲圖源《廣州多語現象及其演變——— 一項持續 30 年的跟蹤調查》

“多語現象會促使產生一門中介語言,而中介語言在不斷搶佔弱勢語言的市場”,所以不光是每個父母的主觀感受,在客觀數據下,粵語使用率的下降是實際發生中的。

很多人不理解廣州父母爲什麼要着急孩子說粵語的情況,明明會說普通話就足夠了。更有人以“適者生存,順應潮流纔是大勢所趨”的理由勸父母們躺平不管。

廣州父母首先是一個廣州人,作爲本地人,沒有人願意眼睜睜看着自己地方的根斷在自己的手裏。每一個愛自己家鄉的人,沒有人會甘心就這樣看着母語的消逝,就像沒有一隻熊願意大火吞噬自己的森林。

更重要的是,父母永遠都是“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他們更擔心日後孩子對廣州沒有認同感,融不進這個城市,而廣州也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歸屬感。

母語對於維護地方文化和維繫身份認同十分重要。社會語言學家Joshua Fishman認爲承載一種文化的語言能夠最準確地描述該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觀點,而這種文化通過該語言能獲得充分的表達。

所以當一種語言因爲保護不充分而衰亡時,與之相連的文化也會消失。這個羣體彼此之間的認同也會隨之消失,他們的歸屬感也將受到損害。

多語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

很多父母承認沒有堅持對孩子說粵語,沒有足夠的粵語氛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大原因。而這些父母不對孩子說粵語的最大原因是,害怕太多語言會損害小孩的成長髮育,進而影響他們學普通話。

其實早在1996年,Saffran, Aslin和Newport的實驗就證明,表明嬰兒可以區分極其相似但是音節組合方式截然不同的詞彙。

而語言學界權威康奈爾大學語言習得實驗室也是通過實驗證明,兒童不會因爲多種語言而產生語言混淆,語言發育遲緩或認知缺陷。Although some parents and educators may have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confusio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bilingual children do not suffer language confusion, language delay, or cognitive deficit.

與此同時,更多實驗證明,雙語兒童比單語兒童:

● 在抗干擾、集中注意方面的能力有顯著優勢(“selective attention”選擇性注意力);

● 更有能力處理解決複雜問題,更具有創造力(“cognitive flexibility”認知靈活性)。

所以家長擔心影響孩子的發育而選擇不教粵語是沒必要的。當然這個結論是建立在孩子沒有聽力或發音器官的病變上。

你看那麼多家長把孩子往英語早教送的時候,爲什麼沒有人認爲學英語會影響孩子的中文能力呢?

此外,很多家長爲了孩子能講流利的普通話而放棄講粵語。

實際上,如果家長本人的普通話不標準、不流利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正確發音,孩子模仿並習慣了錯誤的發音後,再改就會比較困難了。而且也沒有證據證明粵語講得多,孩子的普通話就學不會。每年在廣州的普通話考試裏,能得到二甲以上證書的人還是非常多的,其中包括我本人。

行動是解決焦慮的最佳良藥

語言傳承本來就是個世界性難題。粵語的情況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很憂愁,但也正是憂患意識讓大家多多考慮如何保持粵語的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在今年5月呼籲成立大灣區粵語保護傳承中心:“建議由國家政府相關部門統籌協調,粵港澳三地政府連手,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粵語保護傳承中心,撥出專項經費,統籌開展粵語的保護及嶺南文化的傳承及推廣工作。”

▲在《開講啦》的曾小敏,圖源央視網

無獨有偶,9月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粵語日”系列活動啓動,每逢週四除了課堂上課,全校師生其他時間都用粵語交流;五羊小學的粵語講壇也在不久前的10月份,再次開講,而且逢週五設立粵語日。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粵語日”,圖源信息時報

▲廣府文化學者饒原生老師開講,圖源五羊小學

還是那句話,“行動是解決焦慮的最佳良藥”,語言學習永遠不會遲。

孩子還小的家長,可以堅持“一人一語”的模式,就是一方教孩子粵語那就堅持只講粵語。當然偶爾混了也沒什麼,人類幼崽的大腦比你想象中要強,多說多交流後,大腦會自動過濾和習得。

孩子大了的家長,儘量培養孩子對粵語的興趣,不要強迫他學習,在家堅持說粵語。

“畢竟學習是相通的”,學習粵語對孩子來說,實際是在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如果他有能力和決心學好粵語,那麼以後無論學英語法語日語韓語,還是學自然科學程序設計,都一定能學好。

參考文獻:

【1】.王莉梅 2009 《社會建構論框架內對語言態度性別差異的再詮釋》,《外語研究》第 6 期。

【2】.單韻鳴,李勝 2018 《廣州人語言態度與粵語認同傳承》

【3】.李勝 2018 《語言競爭中廣州人粵語傳播調查研究》

【4】.邢路威,Louis-Jean Calvet,鄭立華 2018 《廣州多語現象及其演變——— 一項持續 30 年的跟蹤調查》

【5】.曾小敏 2020 《建議成立大灣區粵語保護傳承中心》,《中國藝術報》第 006 版

【6】.方興 2020 《粵語不及英語有益?一項關於中國廣東省語言態度的調查》

【7】.Fishman, Joshua. 1994. The truth about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 note about its relevance to the Jewish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09. 83–96.

【8】.Canadian Council on Learning (2008). Parlez-vous français? The advantages of bilingualism in Canada.

【9】.Poulin-Dubois, D., Blaye, A., Coutya, J & Bialystok, E. (2011). The effects of bilingualism on toddlers’ executive functio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8 (3), 567-579

各位自己友,

你們怎麼看“土生撈仔”這種現象呢?

歡迎在評論區文明發表自己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