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开悟的人,会有两个“显著”特征,福报越来越多

开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岳之巅,自然视野辽阔,能够一览众山之小,而真正的开悟之人,往往会有两个特征。

01心中无事,无事胜佛

赵州禅师是一位著名得道高僧,也是六组慧能嫡传的禅宗大师,赵州禅师有一个弟子,叫做文远和尚,文远每天都会在院子里打坐参禅,然后拜佛,他自认为自己虔心拜佛打坐,一定可以悟道。

有一天,赵州禅师从佛堂路过,看见文远和尚正在虔诚的拜佛,赵州禅师走过去,轻轻的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文远和尚回答说,我在拜佛呀!

你拜佛干什么?赵州禅师问。

文远和尚就一愣,是啊,我拜佛干什么?拜佛是对佛祖的恭敬,而且可以表明心迹,表明心迹之后呢?他一时也想不清楚拜佛的真正意义到底在哪里,于是就回答赵州禅师,起码拜佛是件好事啊!

赵州禅师就对他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胜佛。

其实所有的人,最大的痛苦烦恼来自什么?——就是来自于执念,来自于我执。

所有的执念,都会给你增加负担,增加烦恼,增加压力,都会扰乱你的平静心,包括佛法也是一样。

如果你执着于佛法,执着于有一个我在学习佛法,那么同样是我执,而且是一种更大的执念,同样会带给你烦恼压力,让你不能轻松,不能真正的解脱。

其实学好佛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是很重要的。

第一可以充实自己,避免心灵被那些尘世污垢所占据,你心里有了正念,那么邪念自然就没有了,一声佛号念到底,也是对治邪念的好方法

还有一点呢,就是说我们学习佛法之后,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金刚经所谓“持戒修福”,不持戒,就不能修福,这一点也很重要。

但是呢,我们学习佛法,不能一味的执迷于佛法,毕竟,所谓佛法,不过是一种借助的工具而已,我们要借假修真,而不是执指为月。

什么是执指为月呢?

就比如说我们要赏月,别人给你指出月亮的所在,那么你就体会这个月亮,不要再盯着别人的这个手指

有的人一辈子都研究佛经,研究佛学的这些理论,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理论上反反复复的研究,推敲,甚至与人争辩不休,这就是执指为月。

佛法的真正意义在于实修,在于体会当下,而不是局限于抽象的理论,也就是说,你必须走进去才能有所领悟,也必须跳出来,才能真正受益。

学佛的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解脱烦恼,让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更轻松一些,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也没有人可以超凡入圣,所谓开悟,并不是从此不做普通人,从此高人一等,而是更平静,更快乐的的做一个普通人,仅此而已

所以赵州禅师会说,拜佛虽然是好事,但是呢,好事不如无事,无事胜佛

心里面什么事也没有,甚至连佛法的概念都没有,那么这种境界,其实比拜佛还有意义。能达到这个境界,其实也就是开悟了。

02常驻清静,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道德经》。

报怨以德,并不是说,对待坏人也要宽容大度,那样就没有原则了,实际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是强调以德服人,正所谓,邪不胜正,怨是一种负能量,如果以怨报怨,只会让局面更加不堪。

负能量可以让一个人的运气变差,所以对待负能量,不能被它同化,而是应该坚守自己的正能量,以德行来化解怨恨,这样,负能量就不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别人怎么待我,这是我的因果;我怎么去待人,则是我的修行。实际上,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安住自己内心的平静喜悦,任凭风云际会,雨雪冰霜。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品味,而能坦然面对一切结果,换言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有人总不了解,总觉得报怨以德不行,应该以牙还牙,其实不然,这就好像,别人到你家偷了你的东西,你就去他家里也偷点东西。那样显然是不行的。他受罚,你也跑不掉。

别人怎么做是他的事,你怎么做是你的事,别人怨气再重,但是你自己始终德行具足,你给人的始终是正能量,那么你的运气就会越来越好。

以德报怨,实际上,真正的意思是,让自己始终具足德,以德来面对一切“相”而心无分别,既能够以德报德,也能够以德报怨。

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报怨,他的人生必定别开生面,从此后福无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