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成败皆系于一人,起源于汉初韩信与萧何的故事。

韩信生活于秦末汉初,关于他的家世,历史上未有详细记载,只知道他出身布衣,生性孟浪不羁,在秦末天下大乱时投奔项羽,后因得不到项羽赏识,又投奔了刘邦。

(清代人描绘的韩信画像)

当时项羽刚刚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韩信就跟着刘邦入蜀。

起初韩信也不受刘邦重视,只是在汉军中当一个小官,虽然刘邦手下重臣夏侯婴和萧何都曾经向刘邦推荐过韩信,但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韩信怀才不遇,苦闷不已,便找个机会逃跑了,准备回中原再找个下家。

韩信离队的消息很快惊动了萧何,深知韩信大才的萧何立即亲自去追寻韩信,终于把韩信找了回来,后人把这段故事称之为“萧何月下追韩信”。

找回韩信后萧何再度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好在刘邦是非常听劝的一个人,便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自此走向人生巅峰。

在韩信的谋划下,刘邦策划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军事行动,成功地杀回中原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也迅速成为刘邦赖以倚重的大将。

(韩信颇有军事才华,但他比不过项羽,项羽是真能打,而韩信的许多军事行动都是冒险,之所以能打赢都是得益于对手智商太低)

纵观整个楚汉争霸,韩信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直接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尤其在他平定齐国之后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他的谋士蒯通和项羽都曾劝他脱离刘邦自立齐王,届时将会三分天下有其一。

但韩信这个人有点优柔寡断,他虽想自立,可不愿意背上叛汉的骂名,他不断地徘徊和纠结,浪费了许多机会和时间。而对于韩信的小心思,刘邦却是心知肚明。

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刘邦识人的能力天下无双,他早就把韩信看得透透的。

为了防止韩信被项羽拉拢,刘邦不仅封韩信为齐王,还许诺给予韩信更大的封地,把今天的淮北和山东一带都划给韩信当封地,换取韩信出兵南下和刘邦一起包围项羽。

面对刘邦的诱惑,韩信动心了,他拒绝了项羽联盟的请求,出兵与刘邦将项羽围困于垓下,终结楚霸王。但是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后不久,韩信的兵权就被刘邦伺机夺取。

刘邦知道韩信不安分,但汉初时天下还有许多异姓王,不能轻易处罚韩信,否则会引发其他异姓王的不安,恐生变故。于是刘邦将韩信改封为楚王,封地在今天江苏和安徽一带。

韩信在到达楚地之后继续当他的王爷,丝毫没有收敛内心的骄傲,出门巡查时也带着大量士兵,因此有人举报韩信造反。

刘邦一直都想收拾韩信,只是苦于没有借口,当得知有人告韩信谋反的消息后,刘邦亲自带兵南下进入韩信封地。

此时韩信尚有实力与刘邦一战,只可惜韩信则不听钟离眛劝阻,独自跑到刘邦行辕解释,结果被刘邦立即拿下带回长安,降为淮阴侯。

(韩信在刘邦面前简直就是个小朋友)

实事求是的讲,韩信在齐国和楚国的时候都有实力造反,但他没有造反,反而是被软禁于长安时想造反了。

公元前197年,久困于长安的韩信心中咽不下这口气,便鼓动曾经的好友陈豨造反,自己准备在长安城内做内援。

当时刘邦正带兵外出平叛,留守在长安的吕后很快察觉韩信谋反的意图,于是把萧何喊来商量,两人欺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要韩信进宫庆贺。韩信不知是计,只身入宫后被捕处死,吕后下令夷其三族。

由于韩信的发迹和被杀都有萧何的参与,因此后世评判韩信的一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过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只是表面现象,韩信的下场完全是他自己作的,他本身就不老实,有野心,但却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能造反时不造反,不能反时瞎造反,这不是找死嘛!

事实上成就韩信的人并不是萧何而是刘邦,而杀掉韩信的人也是刘邦,萧何只是给刘邦背锅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