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成敗皆繫於一人,起源於漢初韓信與蕭何的故事。

韓信生活於秦末漢初,關於他的家世,歷史上未有詳細記載,只知道他出身布衣,生性孟浪不羈,在秦末天下大亂時投奔項羽,後因得不到項羽賞識,又投奔了劉邦。

(清代人描繪的韓信畫像)

當時項羽剛剛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爲漢中王,韓信就跟着劉邦入蜀。

起初韓信也不受劉邦重視,只是在漢軍中當一個小官,雖然劉邦手下重臣夏侯嬰和蕭何都曾經向劉邦推薦過韓信,但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

韓信懷才不遇,苦悶不已,便找個機會逃跑了,準備回中原再找個下家。

韓信離隊的消息很快驚動了蕭何,深知韓信大才的蕭何立即親自去追尋韓信,終於把韓信找了回來,後人把這段故事稱之爲“蕭何月下追韓信”。

找回韓信後蕭何再度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好在劉邦是非常聽勸的一個人,便拜韓信爲大將軍,韓信自此走向人生巔峯。

在韓信的謀劃下,劉邦策劃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軍事行動,成功地殺回中原與項羽爭奪天下,韓信也迅速成爲劉邦賴以倚重的大將。

(韓信頗有軍事才華,但他比不過項羽,項羽是真能打,而韓信的許多軍事行動都是冒險,之所以能打贏都是得益於對手智商太低)

縱觀整個楚漢爭霸,韓信絕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直接決定了歷史的走向,尤其在他平定齊國之後已經成爲割據一方的諸侯,他的謀士蒯通和項羽都曾勸他脫離劉邦自立齊王,屆時將會三分天下有其一。

但韓信這個人有點優柔寡斷,他雖想自立,可不願意背上叛漢的罵名,他不斷地徘徊和糾結,浪費了許多機會和時間。而對於韓信的小心思,劉邦卻是心知肚明。

作爲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劉邦識人的能力天下無雙,他早就把韓信看得透透的。

爲了防止韓信被項羽拉攏,劉邦不僅封韓信爲齊王,還許諾給予韓信更大的封地,把今天的淮北和山東一帶都劃給韓信當封地,換取韓信出兵南下和劉邦一起包圍項羽。

面對劉邦的誘惑,韓信動心了,他拒絕了項羽聯盟的請求,出兵與劉邦將項羽圍困於垓下,終結楚霸王。但是在垓下之戰剛剛結束後不久,韓信的兵權就被劉邦伺機奪取。

劉邦知道韓信不安分,但漢初時天下還有許多異姓王,不能輕易處罰韓信,否則會引發其他異姓王的不安,恐生變故。於是劉邦將韓信改封爲楚王,封地在今天江蘇和安徽一帶。

韓信在到達楚地之後繼續當他的王爺,絲毫沒有收斂內心的驕傲,出門巡查時也帶着大量士兵,因此有人舉報韓信造反。

劉邦一直都想收拾韓信,只是苦於沒有藉口,當得知有人告韓信謀反的消息後,劉邦親自帶兵南下進入韓信封地。

此時韓信尚有實力與劉邦一戰,只可惜韓信則不聽鍾離眛勸阻,獨自跑到劉邦行轅解釋,結果被劉邦立即拿下帶回長安,降爲淮陰侯。

(韓信在劉邦面前簡直就是個小朋友)

實事求是的講,韓信在齊國和楚國的時候都有實力造反,但他沒有造反,反而是被軟禁於長安時想造反了。

公元前197年,久困於長安的韓信心中咽不下這口氣,便鼓動曾經的好友陳豨造反,自己準備在長安城內做內援。

當時劉邦正帶兵外出平叛,留守在長安的呂后很快察覺韓信謀反的意圖,於是把蕭何喊來商量,兩人欺騙韓信說劉邦已經平叛歸來,要韓信進宮慶賀。韓信不知是計,隻身入宮後被捕處死,呂后下令夷其三族。

由於韓信的發跡和被殺都有蕭何的參與,因此後世評判韓信的一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只是表面現象,韓信的下場完全是他自己作的,他本身就不老實,有野心,但卻常常舉棋不定優柔寡斷,能造反時不造反,不能反時瞎造反,這不是找死嘛!

事實上成就韓信的人並不是蕭何而是劉邦,而殺掉韓信的人也是劉邦,蕭何只是給劉邦背鍋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