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努力爲生活打拼,一邊爲未來建立保障,正成爲這一代年輕人的選擇。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李小反

    編輯 | 蛋總

    “你現在的存款夠你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ICU)待幾天?”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話題,目前該話題的瀏覽量已經超過240萬。幾個高贊回答中提到,他們看病所需的費用都是幾十萬起,除去醫保報銷的部分,自己仍需負擔二三十萬,甚至更多。

    對於大部分90後來說,二三十萬可能就是一年的收入。

    顯然,很多年輕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殘酷的問題,所以他們開始購買保險,試圖給未來的自己築起一道屏障。

    有數據顯示,90後平均持有4張保單。他們當中,有人是因爲“惜命”而給自己配置保險;有人則是經歷了危險,或者看到了身邊朋友患病的案例,在驚慌之下而購買保險。

    「創業最前線」跟幾位購買保險的年輕人和保險經紀人聊了聊,發現年輕人買保險,正在成爲一種趨勢。但也有年輕人認爲保險還沒那麼重要,那保險意識要怎麼提高?

    “交給時間。”一位保險經紀人說道。

     1

      “親歷生死後,主動買保險”

    “砰!

    林墨眼睜睜地看着左側駛來的車快速地朝自己撞過來,大腦一片空白。

    幾秒鐘後,她才反應過來,當時腦海裏的第一個念頭是“幸好還活着”。接着,她觀察了下形勢:自己的車被撞得傾斜了45度,而右邊就是一個兩米深的窪地,車已經接近邊緣。

    她不敢動,生怕一動車就會翻下去,直到對方車裏的人過來把她拉下來。

    這件事發生在今年10月24日的下午,林墨永遠記得這一天。活了二十多年,這是她第一次覺得自己離死亡這麼近。

    那天,她開着車從一個路口出來,準備右轉。也不知怎的,她忘記觀察左側來車,等她想起來的時候,車頭已經出了路口。這時,左側也恰好駛來一輛載着8人的麪包車,且車速很快。

    對方雖然緊急剎車,但還是撞上了她的車頭。

    “原來發生危險的時候,真的像電視劇裏演的那樣,人已經沒有了任何反應,只能看着車撞過來。”事後,林墨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仍然心有餘悸。“如果我再往前開一點,或者對方的車速再快一點,真的會有生命危險。”

    慶幸的是,雙方都沒有傷亡,對方司機因爲緊急剎車衝擊太大,被撞掉了一顆牙。

    在處理事故的時候,林墨才發覺保險的重要性。當初買車的時候她只買了100萬的車險。雖然這次事故足夠賠付,但是她不敢想象,萬一事故再嚴重些,對方8人全部受傷,這個額度是否還夠用。

    所以,林墨決定明年要把車險的保額加到150萬,甚至200萬。

    經歷過生死關頭,林墨也開始考慮給自己和父母購買人身險。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意外,配齊了保險才放心。”她對「創業最前線」稱。

    讓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另一個原因是,她的舅舅前幾年被診斷出癌症,如今還在治療,花費不菲。

    大多數人都抱着僥倖的心理,覺得這些疾病距離自己很遙遠,但當血淋淋的現實擺在面前時,才發現疾病可能離我們很近。很多年輕人都像林墨一樣,經歷過身邊朋友的生死之後,想到了購買保險。

    去年夏天,韓依突然聽說自己的一個同學被確診了白血病,這讓她震驚又害怕。當天晚上,她就在支付寶上給自己買了份醫療險。

    唐迪是一位保險經紀人。2015年她進入保險行業後,曾勸好朋友買一份保險,對方不聽勸,唐迪就自己花錢給好朋友買了份醫療險。

    結果第二年,唐迪這位朋友的姑姑突然患上重病,目睹了親人在罹患重病後還要負擔天價診療費的窘迫處境後,她主動找唐迪買了保險。

    不難理解,這些親身經歷過生死的年輕人會主動購買保險,主要是因爲切身體會了在生死攸關面前,若有更多的保障,就會讓自己的生命及家人的生活保留更多的尊嚴和體面。

     2

      “保險帶來的是安全感”

    事實上,除了親歷生死關頭的人外,更多的年輕人買保險是因爲“更加惜命”,以及要給逐漸年邁的父母更多點保障。相比上一輩人,這一代年輕人“以保險保障未來”的意識更強。

    《北京健康白皮書》顯示,疾病年輕化已經成爲一種趨勢。再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等因素,猝死事件頻發,這都讓他們越來越焦慮。

    除了“保溫杯泡枸杞”的養生方式之外,買保險也成了他們防範風險的一種方式。

    在朋友眼裏,張琳是一個極其惜命的人。她注重養生、作息,一旦身體不舒服就趕緊去醫院。就連HPV疫苗、流感疫苗,她也是身邊朋友中最早打的。

    她產生買保險的念頭,就是因爲經常看到朋友圈經常有發水滴籌、輕鬆籌等平臺的求助鏈接。

    最初,她每次看到後都會盡一份綿薄之力,想着假如以後自己或者家人生病,也有別人幫助自己。後來她發現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求人不如求已”。於是,她給父母買齊了保險,順便給自己買了醫療險和意外險。

    “當時想着自己還年輕,重疾險過幾年再買。”張琳表示。但是,今年的疫情再次讓她感覺到了意外的不確定性。

    “那一陣每天都擔心自己會被傳染。”惶恐之下,她找經紀人買了兩份總保額50萬的重疾險。至今,張琳累計給父母和自己買了8份保險,每年的保費共計不到1萬。

    保險帶給她的是安全感。買完保險後,每次跟朋友談起某個意外,或者可能會遇到危險的時候,她都很有底氣地說:“沒事,我有保險。”

    94年出生的曉雅,買保險的時間更早。

    4年前,她畢業後準備再次考研,沒有醫保,自己又經常生病。

    “整個人非常焦慮,整天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某種病。”曉雅稱。於是,她給自己買了意外險和醫療險。

    重疾險比較貴,她當時沒買。去年,當手裏有了積蓄之後,她馬上給自己配了重疾險。

    “我總覺得人生的不確定性太多了,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有錢能治病,治不好也能給父母留下點錢。” 曉雅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今年,第一批90後30歲。一部分尚且單身,還有一部分已經進入婚育階段,大多人會爲自己和家人進行保險規劃。

    互聯網保險第三方平臺慧擇網曾發佈了《90後保險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90後平均持有4張保單,其中2.7張是健康險,其次依序是意外險,壽險和教育金。此外,保險普及率低的二三線區域(包括二三線城市、中西部區域和農村),也催生出大批90後保民。

    唐迪有個94年出生的客戶,高中畢業就出去打工,每年收入大約4萬元。但是,她在20歲時就給自己買了保險,其中包括一份每年要交1萬元保費的養老金。

    “她買保險的時候跟我說,萬一生病,這些年攢下的錢都不一定夠付醫藥費,還不如花錢買份保險,剩下的錢也花得更踏實。”唐迪表示。

    今年5月,央視財經發布了《2019-2020中國青年消費報告》。報告顯示,青年人花錢排行前五位的分別是教育培訓、住房、養生保健、旅遊、文化娛樂。而排在第六位的,就是保險。

    水滴保險商城的數據也顯示,儘管80後仍然是購買保險的主力,但90後平均保單增速較70後、80後增速更爲明顯,三四五線城市90後保民增長速度迅猛。

    可見,年輕人正在把買保險提上日程,他們不僅希望通過保險來抵禦不確定性的風險,還希望在能力範圍內自如地進行人生和財務的規劃配置。

     3

      “時間會證明對錯”

    當然,除了購買保險的意願在提高,年輕人購買保險的方式和渠道也發生了變化。

    以前,大多數人買保險是通過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一般在一家保險公司配齊所有保險,但是這些產品未必是性價比最高的。

    “就好比一個家電品牌,這個品牌的空調好,但不代表它的手機也是最好的。”唐迪稱。

    而保險經紀人的核心工作就是幫客戶在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中,篩選最適合客戶或者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種方式也越來越被年輕人所接受。

    張琳曾經找代理人諮詢過保險。但是她發現,那家以服務好著稱的保險公司,同類產品比其他公司貴出不少。所以她最後找了經紀人,配置的保險來自6家不同的保險公司。

    另外,年輕人也更傾向於通過互聯網購買保險。這是因爲年輕用戶伴隨着互聯網成長起來,對互聯網更加信任。

    比如張琳,一直以來,她跟經紀人都是通過電話、微信溝通,從未見過面。

    “我的一些客戶直接說不用見面,按照談好的方案購買就行。”唐迪稱。

    今年疫情的出現,也加速了保險線上化的進程。不少傳統保險公司、第三方保險經紀平臺都做起了直播,且數據很可觀。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超千萬人次在支付寶上觀看保險直播,其中超六成爲年輕人。

    不過,在年輕人買保險背後,也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保險從業者的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國內專業的保險經紀人佔比不到十分之一。”唐迪表示,“我有很多北京的客戶,他們遲遲未購買保險就是因爲覺得代理人不專業,身邊又沒有專業的保險經紀人。”

    一二線城市尚且如此,下沉市場的用戶想要找到保險經紀人,則更加困難。

    通過互聯網購買保險雖然已經很普遍,但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看不懂條款。

    張琳曾嘗試在網上給媽媽買一份醫療險,但是對其中一條健康告知有些疑問,她連着打了兩個客服電話都沒搞明白,最後只能放棄。

    “如果健康告知環節出了問題,很可能面臨拒賠的風險。” 另一位保險經紀人胡沁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在線上買保險,用戶也不容易產生信任感。

    “在線上,用戶可能會買價格較低的意外險和醫療險,但是對於上萬元的大額保險來說,他們就很謹慎了。”胡沁表示。

    因此,在保險直播中,最受歡迎的是價格較低的百萬醫療,因爲這些險種屬於“輕決策”的產品,用戶不需要反覆思量再決策購買與否,通常只需要瞭解險種的基本情況和賠付條件就可以很快地做決策。而對於較貴的重疾險、高端醫療、年金險等產品,成交量並不樂觀。

    “其實價格只是一方面,線上只適合售賣標準化的產品,而有些用戶需要個性化的方案,溝通流程較長,這就不適合線上。” 胡沁說道。

    所以,保險公司也在銷售渠道上做了一些區分,把價格較低的短險等產品放到線上,而較高金額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依然在線下。

    此外,據「創業最前線」瞭解,困擾保險從業者的另一個問題是,國人的保險意識還有待提高。

    這從我國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可以看出來。2019年,我國保險深度爲4.3%,保險密度爲3046.07元(人民幣)

    而相關數據顯示,在1999年英國的保險深度已經達到13.35%,保險密度爲3244美元;瑞士的數據分別是12.84%和4643美元。

    可見,我國如今的數據與發達國家20年前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今年春天,在寧夏工作的劉鑫在朋友介紹下,找一個經紀人購買了重疾險。

    但是,當他跟身邊的朋友們說起這件事時,朋友都勸他退掉。“那些條款中的病聽都沒聽過,我覺得離我很遠。”

    最終,他花7000多元買的保險,只退回2000多元。

    那麼,要怎麼進一步提高國人的保險意識?

    “交給時間,當他親自經歷或者聽說過患病的例子後,自然會受到教育。”唐迪言簡意賅地說道。

    張琳跟朋友說起買保險這事後,也曾有人質疑她“買這麼多保險有用嗎?”,但她覺得沒必要解釋,“時間會證明對錯。”

    在她看來,買保險是“會上癮”的。明年,她打算再給自己買50萬保額的重疾險,如果積蓄多,還會考慮理財型保險。

    一邊努力爲生活打拼,一邊爲未來建立保障,正成爲這一代年輕人的選擇。他們既追求健康平安的當下,也要擁有充滿安全感的未來。

    基於年輕人逐步增強的風險意識,保險行業整體發展逐步完善並延展出互聯網保險業態,以及推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產品,這個行業或將迎來史無前例的“黃金年代”。


    *文章中人物均爲化名。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