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咸丰十年)9月,清朝调集蒙古王爷僧格林沁部,负责阻击进攻北京的英法联军,双方在京郊八里桥厮杀决战。但是当大清铁骑挥舞马刀冲向敌阵时,却被猛烈的炮火和来复枪打得人仰马翻。最终英法联军仅以极其微弱的伤亡代价,大胜僧格林沁,而清军三万多多人伤亡超过一半。

这次战役数万清军一败涂地后,咸丰皇帝吓得逃往热河,京城圆明园也惨被联军焚毁。战前僧格林沁可以说是信心满满,但为何却最终输得这么惨一直众说纷纭,今天整理了战败以下几大主要原因,认为还是有说服力的:

双方武器确实有差距,枪炮太落后!

清军僧格林沁部参战总兵力达三万人,其中骑兵有一万人。而英法联军的参战兵力却并不多,共计五千人,但装备精良,除了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外,还装备了最新式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所以清军兵力有绝对优势,但装备方面联军有绝对优势。

训练弓箭的清兵

虽然清军那时已经注意到了现代武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并也大量购买了洋枪洋炮,但当时僧格林沁部队因为战术以骑兵为主,武器配置几乎仍停留在冷兵器水平,所以军中除了极少数的士兵装备了旧式滑膛枪外,大部分士兵都还是使用大刀长矛。

而在双方炮火方面,差距也非常大!开战后,清军排列在河岸上的大口径巨炮就开火支援,但这些炮普遍陈旧,其中一门竟还是1674年在阿姆斯特丹铸造的,射击精度差,射程有限,大部分炮弹都没能打到联军阵地上。反观英法联军的十二号榴弹炮,射程远精度高,将清军的火炮瞬间轰垮,还一路将炮火延伸到了八里桥上。

英法联军的大炮

联军火枪完全克制住了骑兵冲锋,僧格林沁却没听进告诫!

英法联军使用的步兵火枪战术可以说历经欧洲战火考验,他们使用的火枪阵型对付清军冷兵器冲锋如鱼得水。当时他们采用的是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前层踞地,中层微俯,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这种阵型虽然看似简单,但火枪火力得到了充分发挥,阵型配置完美填补了火枪发射间隙这一软肋。

冲锋中的排枪

而对于这一战术,其实清军也并不陌生,很多清朝军官对这一火枪阵法印象极深,于是一些有战斗经验的清朝军官,早在开战就曾告诫过僧格林沁,率领自己的军队对付这样的阵型时,千万不要再按传统的方式上来就用马队去冲,因为“马匹一经受伤,必然惊溃”!这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还没有开打就会乱了自己,但可惜!从开战后的布置和表现来看,僧格林沁压根没有听进去。

联军步兵战斗中还呈现出空心刺刀方阵,这是经过拿破仑战争之后改造的步兵方阵列队,是专门用来对抗骑兵的,这样一来清军骑兵的威力就被大大限制。落后的武器以及作战方式,清军的兵力优势自然也无法战胜英法联军的炮火,从而造成了清军大面积的人员伤亡!

阵亡的清军将士

战前布置犯了大错,错判了对方主攻部队

除了以上这两大主要原因,僧格林沁在战前部署也已经犯下大错:首先英法联军方面,他们实施主攻的是南路由科林诺将军率领的法军第二旅,而迎敌的恰恰是清军三部中最弱的胜保部。

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当时制订的作战部署是:开战后,僧格林沁亲自率领马队全面向英法联军发起冲锋,冲锋方向就是联军的左翼到右翼宽大正面。在联军部队被骑兵冲乱阵型后,事先埋伏在树林和战壕中的清军部队伺机冲出一举击杀乱敌。

冲锋中的清军马队(影视)

因此清军被兵分三路,一部由胜保部负责迎击南路联军,而瑞麟部这一路负责迎战东路联军,而僧格林沁率领的主力则迎战主攻八里桥的西路联军主力。

不过,僧格林沁开战后不久,就发觉自己预判错了敌方主攻部队,他猛然发现主攻八里桥的并不是西路联军,而是南路敌军。这一错误的发生在战场上无疑是致命的,为了迅速弥补决策失误,他在胜保部与南路联军主力激战时,亲自指挥马队赶紧穿插联军南路和西路之间,试图分割这两路敌人。

如果分割成功,僧格林沁再准备用步兵紧急配合胜保部包围一起南路的科林诺,将联军主力一举歼灭。但想法归想法,要想分割敌人必须要找到一个薄弱环节,终于,僧格林沁发现了科林诺部和英军萨顿旅之间有一个空隙,立即命令清军汹涌而入,而联军面对汹涌而来的清军,也是全力堵住这个缺口。

因此这场战斗双方都打得很艰难,虽然联军总体伤亡并不大。联军德拉格朗热中尉后来回忆道:“炮火枪弹像打不倒清军似的,他们死而复生,顽强战斗,甚至冲到我方大炮前三十来米。”清军的英勇给科林诺部一度很大的压力,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士兵不得不用刺刀来顶住清军攻势。

但最终联军的炮火还是压制住了这一群不要命的清军士兵,虽然个个表现神勇,但却只留下了一地的勇士遗体。吉拉尔教士看到这一场景曾感慨道:“这些英勇但并不灵活的战士,顶住杀伤力很大的密集炮火,绝不后退一步,一直坚持了一个小时,最后宁肯全体战死,也绝不放弃!”

僧格林沁结局:经此一战,咸丰帝一怒之下革去了僧格林沁郡王爵位,仅保留钦差大臣职。他所属蒙古骑兵也被撤归游牧,其余士兵并入其他军营。只不过一年多时间,僧格林沁就从世人称赞的大沽口保卫战卫国英雄,变成了失陷京城的有罪之臣,自此僧格林沁从神坛跌落深渊,数年后1865年剿捻时被一名16岁小兵斩杀,终年55岁。清廷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历史杂谈驿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