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咸豐十年)9月,清朝調集蒙古王爺僧格林沁部,負責阻擊進攻北京的英法聯軍,雙方在京郊八里橋廝殺決戰。但是當大清鐵騎揮舞馬刀衝向敵陣時,卻被猛烈的炮火和來復槍打得人仰馬翻。最終英法聯軍僅以極其微弱的傷亡代價,大勝僧格林沁,而清軍三萬多多人傷亡超過一半。

這次戰役數萬清軍一敗塗地後,咸豐皇帝嚇得逃往熱河,京城圓明園也慘被聯軍焚燬。戰前僧格林沁可以說是信心滿滿,但爲何卻最終輸得這麼慘一直衆說紛紜,今天整理了戰敗以下幾大主要原因,認爲還是有說服力的:

雙方武器確實有差距,槍炮太落後!

清軍僧格林沁部參戰總兵力達三萬人,其中騎兵有一萬人。而英法聯軍的參戰兵力卻並不多,共計五千人,但裝備精良,除了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外,還裝備了最新式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所以清軍兵力有絕對優勢,但裝備方面聯軍有絕對優勢。

訓練弓箭的清兵

雖然清軍那時已經注意到了現代武器在戰場上的重要性,並也大量購買了洋槍洋炮,但當時僧格林沁部隊因爲戰術以騎兵爲主,武器配置幾乎仍停留在冷兵器水平,所以軍中除了極少數的士兵裝備了舊式滑膛槍外,大部分士兵都還是使用大刀長矛。

而在雙方炮火方面,差距也非常大!開戰後,清軍排列在河岸上的大口徑巨炮就開火支援,但這些炮普遍陳舊,其中一門竟還是1674年在阿姆斯特丹鑄造的,射擊精度差,射程有限,大部分炮彈都沒能打到聯軍陣地上。反觀英法聯軍的十二號榴彈炮,射程遠精度高,將清軍的火炮瞬間轟垮,還一路將炮火延伸到了八里橋上。

英法聯軍的大炮

聯軍火槍完全剋制住了騎兵衝鋒,僧格林沁卻沒聽進告誡!

英法聯軍使用的步兵火槍戰術可以說歷經歐洲戰火考驗,他們使用的火槍陣型對付清軍冷兵器衝鋒如魚得水。當時他們採用的是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前層踞地,中層微俯,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這種陣型雖然看似簡單,但火槍火力得到了充分發揮,陣型配置完美填補了火槍發射間隙這一軟肋。

衝鋒中的排槍

而對於這一戰術,其實清軍也並不陌生,很多清朝軍官對這一火槍陣法印象極深,於是一些有戰鬥經驗的清朝軍官,早在開戰就曾告誡過僧格林沁,率領自己的軍隊對付這樣的陣型時,千萬不要再按傳統的方式上來就用馬隊去衝,因爲“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這樣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還沒有開打就會亂了自己,但可惜!從開戰後的佈置和表現來看,僧格林沁壓根沒有聽進去。

聯軍步兵戰鬥中還呈現出空心刺刀方陣,這是經過拿破崙戰爭之後改造的步兵方陣列隊,是專門用來對抗騎兵的,這樣一來清軍騎兵的威力就被大大限制。落後的武器以及作戰方式,清軍的兵力優勢自然也無法戰勝英法聯軍的炮火,從而造成了清軍大面積的人員傷亡!

陣亡的清軍將士

戰前佈置犯了大錯,錯判了對方主攻部隊

除了以上這兩大主要原因,僧格林沁在戰前部署也已經犯下大錯:首先英法聯軍方面,他們實施主攻的是南路由科林諾將軍率領的法軍第二旅,而迎敵的恰恰是清軍三部中最弱的勝保部。

清軍統帥僧格林沁當時制訂的作戰部署是:開戰後,僧格林沁親自率領馬隊全面向英法聯軍發起衝鋒,衝鋒方向就是聯軍的左翼到右翼寬大正面。在聯軍部隊被騎兵衝亂陣型後,事先埋伏在樹林和戰壕中的清軍部隊伺機衝出一舉擊殺亂敵。

衝鋒中的清軍馬隊(影視)

因此清軍被兵分三路,一部由勝保部負責迎擊南路聯軍,而瑞麟部這一路負責迎戰東路聯軍,而僧格林沁率領的主力則迎戰主攻八里橋的西路聯軍主力。

不過,僧格林沁開戰後不久,就發覺自己預判錯了敵方主攻部隊,他猛然發現主攻八里橋的並不是西路聯軍,而是南路敵軍。這一錯誤的發生在戰場上無疑是致命的,爲了迅速彌補決策失誤,他在勝保部與南路聯軍主力激戰時,親自指揮馬隊趕緊穿插聯軍南路和西路之間,試圖分割這兩路敵人。

如果分割成功,僧格林沁再準備用步兵緊急配合勝保部包圍一起南路的科林諾,將聯軍主力一舉殲滅。但想法歸想法,要想分割敵人必須要找到一個薄弱環節,終於,僧格林沁發現了科林諾部和英軍薩頓旅之間有一個空隙,立即命令清軍洶湧而入,而聯軍面對洶湧而來的清軍,也是全力堵住這個缺口。

因此這場戰鬥雙方都打得很艱難,雖然聯軍總體傷亡並不大。聯軍德拉格朗熱中尉後來回憶道:“炮火槍彈像打不倒清軍似的,他們死而復生,頑強戰鬥,甚至衝到我方大炮前三十來米。”清軍的英勇給科林諾部一度很大的壓力,最艱難的時刻,他們的士兵不得不用刺刀來頂住清軍攻勢。

但最終聯軍的炮火還是壓制住了這一羣不要命的清軍士兵,雖然個個表現神勇,但卻只留下了一地的勇士遺體。吉拉爾教士看到這一場景曾感慨道:“這些英勇但並不靈活的戰士,頂住殺傷力很大的密集炮火,絕不後退一步,一直堅持了一個小時,最後寧肯全體戰死,也絕不放棄!”

僧格林沁結局:經此一戰,咸豐帝一怒之下革去了僧格林沁郡王爵位,僅保留欽差大臣職。他所屬蒙古騎兵也被撤歸遊牧,其餘士兵併入其他軍營。只不過一年多時間,僧格林沁就從世人稱讚的大沽口保衛戰衛國英雄,變成了失陷京城的有罪之臣,自此僧格林沁從神壇跌落深淵,數年後1865年剿捻時被一名16歲小兵斬殺,終年55歲。清廷以親王規格爲僧格林沁舉行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

《歷史雜談驛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