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曾上演了如此荒谬的一幕:1945年7月10日,美军一支由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与9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就像回自己家一样直接开进了位于日本本周岛东北部的釜石港。这釜石可不简单,它是日本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军工厂密布。此时的日本为战争早就砸光了家底,如此重镇也是门户洞开,结果,美军在几个小时内不紧不慢地投入2355枚各种口径的炮弹,把大半个釜石炸了个底朝天;城区内房屋倾塌,受伤或炸死的日本人铺了一路,结果日军就象征性地派出几架飞机,不痛不痒地骚扰了一下。

美军大概是找到乐子了,居然在5天后又如法炮制了一场,连“衣阿华”、“密苏里”等主力舰都跑来过把瘾。这次倒霉的是位于北海道东南部的室兰市,日本民众被炸得没法,轰炸刚停就跑到附近的一所海军学院门口骂街:你不是要搞“一亿玉碎”吗?美国佬就在跟前,你特么倒是去碎一个啊!估计是大伙骂得有点过,有军人羞愧难当,当场举枪崩了自己脑门。

从这个小插曲中我们足以看出一个问题:二战末期的日本是当真打不起了,制空权制海权双双丢失,99%的海上航线被封锁,资源彻底耗尽,飞机轮船趴窝,在如此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自家大本营都成了“不设防区”。然而矛盾的是,在登陆日本本土的“没落行动(Operation Downfall)”制定时,盟军的高级智囊曾给出了这样的战损估计:日本是输定了,但想要彻底拿下,即便将所有可以调动的飞机战船和部队全都调往岛国,盟军也至少要付出100万官兵的伤亡。

那么问题就来了:美军开着军舰“自投罗网”,日军都束手策,这样的日本真能值这么多吗?答案恐怕是肯定的,这还得从我们经常提起,但历史上从未发生的“一亿玉碎”说起。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日军高层于1945年4月4日颁布的《“决”号作战准备大纲》来看,“一亿玉碎”的前俩字恐怕还真不是一个概数。而所谓“玉碎”也很残酷,它并不仅仅是指全部日本国民同盟军拼命,还有另一层意思:一旦盟军登陆成功,日本“强迫敌人停战”的目的无法实现,那么日本将会启动“B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民族的自我毁灭。

毫无疑问,大本营制定的抵抗策略完全是螳臂当车。正如我们刚刚所说,进入1945年以后,岛国同外界的海上、空中航线均已被盟军截断,纵使海外日军可以从占领区攫取大量战争资源,它们也无法被用于战争。船长们都拒绝出航命令,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此时出航就意味着送人头。另一方面,本土遭受盟军一轮轮打击,工业体系遭受毁灭性破坏,国内各种物资已极其有限。人缺少食物,尚且还能饿着肚皮打仗;倘若没了燃油和弹药,武器装备就全成了废铁。考虑到现实状况,高层特意为百姓量身定做了一套抵抗方案:号召妇女老人拿起锄头、柴刀等等,等到盟军“入侵”时下黑手,能换一个算一个。就算100个日本平民能阴死一个美国大兵,盟军也要付出数十万人的伤亡,日军高层断定对方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

另外,“决”号作战大纲中提到了这样一笔:倘若日本能将盟军拖入战争泥沼,那么国民应当将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全部杀掉,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节约口粮,更是能让国民少一份后顾之忧。倘若计划失败,纵使全民抵抗也无法挽回颓势,大本营还留了“后手”:他们在岛国各处秘密布置了生化武器,在局势失控时引爆,让登陆的百万盟军陷入剧毒之中,给敌人造成可怕的伤亡。讽刺的是,在“没落行动”制定时,麦克阿瑟曾提出用军舰将岛国封锁,每天派出大批轰炸机对整个日本进行无差别轰炸;更有人提出用“毒性有限”的生化武器作战的构想,目的不是为了杀人,只是令日本人丧失抵抗能力。结果这些方案都因“违反人道主义”而被否决,还招致不少争议。

话说回来,求生是人类的本能,在那个节骨眼上,恐怕连盲人都能看出日本必败无疑,其国民难道就真愿意去白白送人头吗?或者正如那种说法那般:所谓“国民无罪”,日本百姓是被军国主义绑架了?事实究竟如何,我们可以从几个历史插曲中得出答案。

1945年2月23日,174架携带凝固汽油弹的B-29轰炸机点燃了东京,约1/6城区被烧成平地。情急之下,有市民跳入河中避难,谁料看似平静的河水实际上已经接近沸腾,轰炸结束后,河里漂满了被煮熟的百姓。这便是二战史上著名的“李梅火攻”,这一系列操作也使美军柯蒂斯·李梅少将名噪一时。半年后,当美军准备核平广岛时,为尽量避免伤及平民,他们特意先投下了6300万张传单作为警示。美军说得很清楚:东京那事儿很恐怖吧?我们这回来带的武器更恐怖;炸弹不长眼,想活命赶紧逃,离城市越远越好。另外,作为战略恐吓,美军谎称自己武装了2000颗原子弹,哪里不服炸哪里,炸到服为止。

结果您猜怎么着?高层不痛不痒地号召国民将传单上交给政府,结果男女老少齐上阵,跑到大街上主动收集上交;即便广岛、长崎被核平后,大量市民匆匆逃出城市避难,没过多久,大多数人又跑回城市,积极投身到“一亿玉碎”的备战工作中。与之类似的是,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不止一次提到过这样一出:二战末期,有日军砖家发明了一种松根汽油,即将松树根熬出的轻质油跟工业酒精混合,成为一种稠度极大、纯度相当低的“燃料”。理论上讲,所谓的松根汽油确实能让车子开动起来,但估计撑不了多久就会熄火,甚至搞坏发动机。

占领日本后,美军从日军仓库中倒腾出大量这种产品,有人好奇用了一下,结果车子一哆嗦,发动机当场就报废了,气得美国兵大喊晦气。就是这样的东西,恐怕连日军高层都不指望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结果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国百姓主动跑到山上挖松根,在路边支起架子来熬松油,结果短短几个月内竟然生产了整整7万桶,比高层期待的1.2万桶多出近5倍!从上述小插曲中我们不难看出,要说那会儿的日本百姓不把“一亿玉碎”当真,那是绝对没可能的。

咱回到最初的话题:日本人的较真是出了名的,说一不二,说“一亿”就不会是九千万。然而当时的日本人口只有不到7500万,多出的1/4去哪凑呢?按照军国主义分子的打算,他们本来想从朝鲜、中国占领区凑两千多万“皇民”为军国主义陪葬。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日本是出于对原子弹的恐惧,或是对苏军的忌惮而选择投降,这都无疑拯救了无数中国同胞的生命。不过,退一步考虑,即便美军没有发明出原子弹,苏联人也不急于进攻日本本土,盟军的“没落行动”得以落实,日本人最终是否真会“玉碎”,这还要打个问号——从当时昭和天皇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就没打算去送死。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日本政府秘密修建了一座地下皇宫,从资料来看,这座工事共有两层,除餐厅、卧室、书房、客厅、澡堂等日常起居场所外,设计者还别出心裁地在其中安排了高规格的私人医院和电影院。这座建筑的规格非常高,虽然工期匆忙还藏在地下,作为皇宫它却丝毫不掉价。按照计划,一旦盟军对日本本土发起登陆,天皇连同日本高层将全部搬入其中避难。至于亿万日本国民,就让他们为军国主义殉葬,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换来盟军的妥协,以“停战”代替投降,从而令日本避免“战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