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曾上演瞭如此荒謬的一幕:1945年7月10日,美軍一支由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與9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就像回自己家一樣直接開進了位於日本本週島東北部的釜石港。這釜石可不簡單,它是日本的主要工業基地之一,軍工廠密佈。此時的日本爲戰爭早就砸光了家底,如此重鎮也是門戶洞開,結果,美軍在幾個小時內不緊不慢地投入2355枚各種口徑的炮彈,把大半個釜石炸了個底朝天;城區內房屋傾塌,受傷或炸死的日本人鋪了一路,結果日軍就象徵性地派出幾架飛機,不痛不癢地騷擾了一下。

美軍大概是找到樂子了,居然在5天后又如法炮製了一場,連“衣阿華”、“密蘇里”等主力艦都跑來過把癮。這次倒黴的是位於北海道東南部的室蘭市,日本民衆被炸得沒法,轟炸剛停就跑到附近的一所海軍學院門口罵街:你不是要搞“一億玉碎”嗎?美國佬就在跟前,你特麼倒是去碎一個啊!估計是大夥罵得有點過,有軍人羞愧難當,當場舉槍崩了自己腦門。

從這個小插曲中我們足以看出一個問題:二戰末期的日本是當真打不起了,制空權制海權雙雙丟失,99%的海上航線被封鎖,資源徹底耗盡,飛機輪船趴窩,在如此殘酷的戰爭環境下,自家大本營都成了“不設防區”。然而矛盾的是,在登陸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制定時,盟軍的高級智囊曾給出了這樣的戰損估計:日本是輸定了,但想要徹底拿下,即便將所有可以調動的飛機戰船和部隊全都調往島國,盟軍也至少要付出100萬官兵的傷亡。

那麼問題就來了:美軍開着軍艦“自投羅網”,日軍都束手策,這樣的日本真能值這麼多嗎?答案恐怕是肯定的,這還得從我們經常提起,但歷史上從未發生的“一億玉碎”說起。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日軍高層於1945年4月4日頒佈的《“決”號作戰準備大綱》來看,“一億玉碎”的前倆字恐怕還真不是一個概數。而所謂“玉碎”也很殘酷,它並不僅僅是指全部日本國民同盟軍拼命,還有另一層意思:一旦盟軍登陸成功,日本“強迫敵人停戰”的目的無法實現,那麼日本將會啓動“B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民族的自我毀滅。

毫無疑問,大本營制定的抵抗策略完全是螳臂當車。正如我們剛剛所說,進入1945年以後,島國同外界的海上、空中航線均已被盟軍截斷,縱使海外日軍可以從佔領區攫取大量戰爭資源,它們也無法被用於戰爭。船長們都拒絕出航命令,因爲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此時出航就意味着送人頭。另一方面,本土遭受盟軍一輪輪打擊,工業體系遭受毀滅性破壞,國內各種物資已極其有限。人缺少食物,尚且還能餓着肚皮打仗;倘若沒了燃油和彈藥,武器裝備就全成了廢鐵。考慮到現實狀況,高層特意爲百姓量身定做了一套抵抗方案:號召婦女老人拿起鋤頭、柴刀等等,等到盟軍“入侵”時下黑手,能換一個算一個。就算100個日本平民能陰死一個美國大兵,盟軍也要付出數十萬人的傷亡,日軍高層斷定對方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

另外,“決”號作戰大綱中提到了這樣一筆:倘若日本能將盟軍拖入戰爭泥沼,那麼國民應當將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全部殺掉,這樣不但可以極大地節約口糧,更是能讓國民少一份後顧之憂。倘若計劃失敗,縱使全民抵抗也無法挽回頹勢,大本營還留了“後手”:他們在島國各處祕密佈置了生化武器,在局勢失控時引爆,讓登陸的百萬盟軍陷入劇毒之中,給敵人造成可怕的傷亡。諷刺的是,在“沒落行動”制定時,麥克阿瑟曾提出用軍艦將島國封鎖,每天派出大批轟炸機對整個日本進行無差別轟炸;更有人提出用“毒性有限”的生化武器作戰的構想,目的不是爲了殺人,只是令日本人喪失抵抗能力。結果這些方案都因“違反人道主義”而被否決,還招致不少爭議。

話說回來,求生是人類的本能,在那個節骨眼上,恐怕連盲人都能看出日本必敗無疑,其國民難道就真願意去白白送人頭嗎?或者正如那種說法那般:所謂“國民無罪”,日本百姓是被軍國主義綁架了?事實究竟如何,我們可以從幾個歷史插曲中得出答案。

1945年2月23日,174架攜帶凝固汽油彈的B-29轟炸機點燃了東京,約1/6城區被燒成平地。情急之下,有市民跳入河中避難,誰料看似平靜的河水實際上已經接近沸騰,轟炸結束後,河裏漂滿了被煮熟的百姓。這便是二戰史上著名的“李梅火攻”,這一系列操作也使美軍柯蒂斯·李梅少將名噪一時。半年後,當美軍準備核平廣島時,爲儘量避免傷及平民,他們特意先投下了6300萬張傳單作爲警示。美軍說得很清楚:東京那事兒很恐怖吧?我們這回來帶的武器更恐怖;炸彈不長眼,想活命趕緊逃,離城市越遠越好。另外,作爲戰略恐嚇,美軍謊稱自己武裝了2000顆原子彈,哪裏不服炸哪裏,炸到服爲止。

結果您猜怎麼着?高層不痛不癢地號召國民將傳單上交給政府,結果男女老少齊上陣,跑到大街上主動收集上交;即便廣島、長崎被核平後,大量市民匆匆逃出城市避難,沒過多久,大多數人又跑回城市,積極投身到“一億玉碎”的備戰工作中。與之類似的是,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曾不止一次提到過這樣一出:二戰末期,有日軍磚家發明了一種松根汽油,即將松樹根熬出的輕質油跟工業酒精混合,成爲一種稠度極大、純度相當低的“燃料”。理論上講,所謂的松根汽油確實能讓車子開動起來,但估計撐不了多久就會熄火,甚至搞壞發動機。

佔領日本後,美軍從日軍倉庫中倒騰出大量這種產品,有人好奇用了一下,結果車子一哆嗦,發動機當場就報廢了,氣得美國兵大喊晦氣。就是這樣的東西,恐怕連日軍高層都不指望它能發揮多大的作用,結果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國百姓主動跑到山上挖松根,在路邊支起架子來熬松油,結果短短几個月內竟然生產了整整7萬桶,比高層期待的1.2萬桶多出近5倍!從上述小插曲中我們不難看出,要說那會兒的日本百姓不把“一億玉碎”當真,那是絕對沒可能的。

咱回到最初的話題:日本人的較真是出了名的,說一不二,說“一億”就不會是九千萬。然而當時的日本人口只有不到7500萬,多出的1/4去哪湊呢?按照軍國主義分子的打算,他們本來想從朝鮮、中國佔領區湊兩千多萬“皇民”爲軍國主義陪葬。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日本是出於對原子彈的恐懼,或是對蘇軍的忌憚而選擇投降,這都無疑拯救了無數中國同胞的生命。不過,退一步考慮,即便美軍沒有發明出原子彈,蘇聯人也不急於進攻日本本土,盟軍的“沒落行動”得以落實,日本人最終是否真會“玉碎”,這還要打個問號——從當時昭和天皇的表現來看,他似乎就沒打算去送死。

鮮爲人知的是,當時日本政府祕密修建了一座地下皇宮,從資料來看,這座工事共有兩層,除餐廳、臥室、書房、客廳、澡堂等日常起居場所外,設計者還別出心裁地在其中安排了高規格的私人醫院和電影院。這座建築的規格非常高,雖然工期匆忙還藏在地下,作爲皇宮它卻絲毫不掉價。按照計劃,一旦盟軍對日本本土發起登陸,天皇連同日本高層將全部搬入其中避難。至於億萬日本國民,就讓他們爲軍國主義殉葬,運氣好說不定還能換來盟軍的妥協,以“停戰”代替投降,從而令日本避免“戰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