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共享單車不同,“孿生兄弟”共享電單車的消失並沒有引來太多關注。

從5月底開始,北京、上海和天津等一二線城市的共享電單車鋪設數量也在急劇減少。“似乎在一夜間都不見了”。

今年年初,衆多城市的人行道上還停着各色共享電單車,包括藍白色的哈囉、綠色的街兔和黃色的美團電單車。 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發布的《全國共享電單車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超過200家共享電單車運營企業,已投放共享電單車總數近500萬輛。

政策嚴管、資本小心翼翼,體現了大衆對共享經濟的“恐懼”與不信任。

三年前,共享單車雖然被巨頭們青睞,但因燒錢搶市場、缺乏盈利空間,大部分企業在無序、混亂之下,草草收場。發起者ofo跑路、大批用戶押金被扣留,街道上各色的單車淪爲城市垃圾......

如今,乘着資本東風興起的共享電單車成本投入更大,對於企業的要求也更爲嚴苛。在新“彩虹大戰”上演之際,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又該如何重新審視共享經濟行業?

“彩虹大戰”再起

事實上,共享電單車並非新產物。

早在2017年,摩拜、哈囉就先後推出電單車產品。2018年1月,滴滴也開始運營“街兔”電單車,但由於彼時共享單車激戰正酣,大大搶走了電單車的風頭,此外,由於不同地區政策的不同,共享電單車也一直在合規的邊緣遊走。

2019年4月,被稱爲電單車“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正式實施,直接導致共享電單車迎來爆發期。

據《長沙晚報》報道,2019年底,長沙市的共享電動車數量還不足10萬,到今年4月超過20萬輛,到5月就超過了30萬輛,一個月激增10萬輛。

共享電單車迅猛增長的背後,是各大資本巨頭的爭相入局。

10月9日,哈囉出行宣佈電單車進駐新疆烏魯木齊、阿克蘇等地,完成對全國超400個城市的覆蓋。哈囉出行負責人曾對外表示,“目前哈囉助力車已經回本盈利,在沒有新投車輛的情況下,助力車是整個公司最賺錢的部門。”

在二季報電話會議上,美團CEO王興透露二季度向市場投放超過29萬輛電單車,他認爲電單車業務對美團“具有長遠戰略意義”,並有意做“領軍人物”。而在上半年獲得融資後,滴滴旗下的共享單車品牌青桔也一連發布三款新品,其中有兩款是電動自行車。

資本的新風吹過,曾經的共享經濟似乎又“活”了過來。

隨着各大平臺穩步推進投放佈局,中國共享電單車規模不斷擴大,艾媒諮詢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車輛將超過800萬輛,收入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即便如此,從全國範圍看,共享電動單車行業前景仍舊不明確,各地區政策與資本存在搖擺性,使得“農村包圍城市”的現狀一時間難以改變。

農村包圍城市

共享電動單車誕生之後,就備受政府“冷眼”。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等10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提出,各地要堅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統籌發展共享單車;同時明確提到,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單車。

這批被大城市“拋棄”的共享電單車,則悄悄出現在了郊區和當地小縣城裏。

“從目前來看,整個下沉城市對電單車是非常歡迎的,因爲在這些城市公交系統不像一線城市這麼發達,所以居民出行有非常強烈的電單車需求。”哈囉出行單車事業部總經理褚軼羣表示。

打車太奢侈,騎單車又太累,共享電單車自然成爲了折中的選項。

除了廣大的用戶需求,共享電單車之所以可以順利“下沉”,也得益於二三線城市政府的支持。

據寧夏日報報道,爲了倡導市民規範使用和停放單車,提升共享單車管理能力,共享單車將逐步退出銀川市場,更換爲共享電單車。據報道,湖南長沙、雲南昆明、江蘇鹽城等二、三線城市都曾明確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

但對於企業而言,下沉市場的消費力能否覆蓋成本,又是另一個問題。

滴滴青桔CEO張治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共享電單車成本接近4元,遠高於共享單車1.3元的每日成本。

據美團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共享單車業務依然處於虧損之中。“在佛山,美團共享電單車的訂單達到了100萬,但處於虧錢之中,更不要說其他城市了。”一位美團佛山運營人士在接受採訪時提到。

除此之外,共享電動車行業進入紅海期,燒錢補貼搶市場的常態。企業的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也因此從去年開始,哈囉、青桔和美團相繼開始了漲價,從1元漲至1.5元。

長期以來,“農村包圍城市”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經典打法,但隨着各地城市化進城加快,這個“並不那麼賺錢”的行業正面臨更大的壓力。

“進城”三道檻

“一夜之間,街頭的共享電單車不見了”,北京的王小姐感到詫異,在她的印象中,那地方曾密密麻麻擺滿了電單車。

在主攻下沉市場外,共享電單車企業仍在尋求進城的機會,而擺在它們面前的,有押金、體驗和投放許可三道檻。 

今年3月,因缺少投放許可、違規運營租賃電動自行車,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對“人民出行”平臺運營商做出罰款5萬元的行政處罰。這是《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對租賃電動自行車運營企業開出的首張罰單。

在一則《關於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行業2020年第一季度運營管理監督情況的公示》中,北京市交通委更是提醒市民“不要使用任何品牌的共享電動車”。嚴管力度可見一斑。

“一盔一帶”政策的發佈,更是讓整個共享電動車行業陷入寒冬。除北京、上海明確表示不發展共享電單車外,一些二三線城市也相繼“亮出紅牌”,對城市中的共享電單車進行清退。

今年8月,廣東省江門市交通運輸局發文要求4家共享電動單車企業限期收回已投放的共享電單車,逾期未回收的將予以清理。此外,廣東省內的中山、東莞、佛山等多地也出臺了相似的政策,要求清退共享電單車。

“由於創文,共享電單車都撤回去了,因爲電單車上路要戴頭盔之類的。”在江門市區工作的潘小姐稱。撤走電單車,對潘小姐的出行造成了一定了的影響,每天上下班只能多花十幾塊錢打車。

據潘小姐回憶,在路上曾碰見了幾輛配備頭盔的電單車,但不久後也消失不見了。

此外,共享單車運營企業爲拼搶市場,陷入惡性競爭,加上監管滯後,導致各地共享單車超量投放、管理失控,出現亂停亂放、擠佔公共空間、殭屍車、退費難等現象,用戶體驗較差。

一月激增10萬輛共享電單車的長沙街頭,東倒西歪的電單車更是佔滿了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盲道,成爲了城市管理的痛點。

而在押金方面,小平臺仍舊延續了此前共享單車的押金模式。黑貓投訴平臺顯示,芒果電單車、小遛共享、筋斗雲出行等二線品牌正深陷押金難退的消費糾紛。其中芒果電單車押金爲299元,小蜜單車押金爲199元,筋斗雲押金爲99元。

在“前輩”共享單車身上出現的弊端,正一步步在共享電單車身上顯現。資本如何理性的對待這個行業,解決成本問題成爲關鍵,新“彩虹大戰”仍要牢記共享單車教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