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听着纪录片《为了和平》中流淌出的熟悉旋律,武警宁夏总队银川支队机动一中队上等兵李佳恒不禁轻声哼起来,思绪飞扬中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对李佳恒而言,这旋律再熟悉不过。打小,他的“摇篮曲”就是从太爷爷嘴里唱出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李佳恒的太爷爷名叫李兴邦,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安家堡一个贫农家庭。从小住泥草房、穿麻布衣,受尽旧社会的苦。1948年这个29岁的“苦命娃”参军入伍,从此跟随解放大军征战南北,解放大半个中国,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李兴邦老人由丹东入朝参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营的一名排长。

老人征战半生,曾7次荣立战功,还被师政治部评为“进军国防前线功臣”。“我文化不高,大的工作干不来,回乡种地还是把好手!”1954年转业复员,李兴邦老人自愿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成了公社的生产队长。从此,老人把立功证书压在箱底,把烽火岁月埋进心中,一门心思扑在生产建设上。

“太爷爷很少对我发火,唯一一次是因为一粒米……”吃饭掉了一粒米,李佳恒满不在乎,没成想一向慈祥的太爷爷跟他“翻脸”了:“娃娃,打仗那会坚守坑道炒面都吃不上,哪能吃上大白米啊!”太爷爷说着眼泪就掉下来。回忆起一粒米的“风波”,李佳恒依旧面有愧色,从那天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8个字融入他年幼的生命中。

生产队长当了一辈子,勤俭节约一辈子。2007年李兴邦老人去世的时候,身后没有多余财产,只留下一块红布手绢,里面包着老人的三件宝:一本退伍证、一本立功证明书和3枚勋章。

“党和军队改变了我的命运,你们也要接受部队大熔炉的锻炼!”复员回乡后,送子孙参军就成了李兴邦老人的夙愿,但儿子辈,孙子辈因为种种原因均与军装失之交臂,这也成为老人最大的遗憾。

2019年作为李家第四代传人,李佳恒终于如愿以偿参军入伍,成为武警宁夏总队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

“你太爷爷的心愿终于在你身上实现了,老爷子的遗物就交给你了。”参军入伍前,李佳恒从爷爷李发茂手中郑重的接过红手绢,那是李佳恒第一次看到太爷爷视若珍宝的物件,老太爷在世时很少拿出来给别人看,“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福了,我没有资格显摆”这是老人常讲的话。

在部队服役期间,李佳恒多次翻看太爷爷泛黄的立功证明书和金灿灿的勋章。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愈发认识到这些证章沉甸甸的分量。

“在工作中积极,埋头苦干,完成了挖工事的任务,团结同志。”这是1952年4月写在李兴邦立功证明书中的一段文字。这23个字李佳恒琢磨过很久,也困惑了很久,难道挖工事就能立战功?

“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志愿军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防御阵地……”听着中队长张宗帅讲述抗美援朝经典战例,李佳恒的思绪飞到了太爷爷的功绩摘要上“完成了挖工事的任务……”

李佳恒的脑海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英勇的志愿军战士顶着敌机轰炸,一镐镐抢挖野战工事,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顶上,鲜血染红脚下的土地,而他的太爷爷李兴邦仍死死地钉在阵地上奋力挥锹……

不知不觉中,李佳恒眼眶已满是泪花,再想起前几天五公里武装越野自己想偷懒、整理内务“大呼隆”,李佳恒懊悔不已,“我身上流淌的是英雄血,我不能当‘孬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合上太爷爷的立功证明书,李佳恒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干出一番名堂!

窗外,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正呼啸而过……

作者:武警宁夏总队 王佩

可能还喜欢

1、熄灯号丨从此与你身心相依

2、熄灯号丨我的青春我做主

3、熄灯号丨军营的“味道”

4、熄灯号丨初入高原军营

5、熄灯号丨守护上海的光明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邹零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温东琪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