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俗語、俚語大多都是人人口口相傳留下來的經驗。能夠從古代流傳至今天,必然是包含着其道理的。但是在信息大爆炸,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的現在,對於很多的俗語我們都已經記不清了。只是偶然會從老一輩的口中聽到這麼一句話,細細思考,感覺非常有道理。但是也有一些俗話,包含着似是而非的象徵,我們很難去讀懂他們。

比如這一句“

家有化骨龍,應爲討債鬼

”的俗語,出現了兩個象徵物,分別是“化骨龍”和“討債鬼”。對於討債鬼我們大概比較容易理解一些,但是化骨龍又是什麼的象徵呢?這句俗語我在農村是沒有聽過的,大致猜測的話,應該是屬於廣東地區的俗語,因爲“化骨龍”的說法是出自粵方言當中的,相似的俗語還有“

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

什麼是化骨龍呢?龍是很尊嚴很祥瑞的神獸,但是在前面加上化骨兩個字的話,聽起來就不那麼正氣了。化骨龍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龍生九子當中的饕餮,也就是古代傳說當中的四凶之一。相傳他非常的能喫且貪婪,喜歡積累財富而不用,搶奪別人的穀物,欺善怕惡,欺弱畏強,是“貪婪”的象徵。而衍生意義就是說自己家的孩子太能喫了,把家裏都喫窮了。

在老廣州話裏,在說自己的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時候,也會用化骨龍去形容。實際上這個詞到現在是有一定的謙稱在裏面的,就像我們所熟知的“犬子”的叫法,當大家對別人提起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也會用化骨龍以表示謙虛。其實在北方有一句“半大小子,喫窮老子”的民諺,也和這個“化骨龍”有一些的相似。

而討債鬼的說法流傳會比較廣一些,根據《閱微草堂筆記》的記載:【

子以三因緣生﹕一者﹐父母先世負子錢﹔二者﹐子先世負父母錢﹔三者﹐怨家來作子"。凡是子生百日﹑千日便死﹐便是怨家來討前生未了之債。

】所以有一些地方年幼的孩子死了就會被稱之爲是“討債鬼”。傳說的起源是因爲父母前世欠了別人的債,他人就會轉世投胎成其孩子,以“早夭”作爲討債的手段。而討債鬼也同樣被用來作爲對劣子的咒罵。

而““家有化骨龍,應爲討債鬼”的意思就是家裏有一個特別能喫的(或者延伸爲特別調皮)的孩子,這個是上天派來找父母討債的討債鬼呀。這句話放在以前的話應該是偏向於貶義的,家裏有一個太能喫的或者太頑劣的,對於整個家庭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現在這句話逐步地演變成有些對孩子的喜愛了,畢竟現在也都說能喫是福。很多人用這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家那個能喫的(調皮)的孩子的寵愛和無奈之情。

如果說對於““家有化骨龍,應爲討債鬼”當中的化骨龍,很多人還是抱着無奈且溺愛的態度的話。那麼“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這句話當中的化骨龍,大家可就是真真切切地嫌棄了。我們都明白了化骨龍指的大致是一個頑劣的或者調皮(貪喫)的孩子,那麼麒麟子呢?

麒麟自古以來就是祥瑞的象徵,是神獸也是瑞獸。古人認爲說麒麟出沒的地方,必有祥瑞,它是中國最早的四靈之一(麟、鳳、龜、龍)。而同時呢,麒麟也被用來比喻才能突出,品德兼備的人,比如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當中,江左梅郎梅長蘇就有“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的說法。而“麒麟子”指的就是幼麟,代指非常優秀,非常有優秀的孩子。

所謂“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意思就是即便是家中除了一個非常有才能的優秀的孩子,也抵不住有一個頑劣敗家的孩子的出現。這裏的麒麟子和化骨龍可以說是一個對立面了。而這個關係也可以延展到各個領域當中,麒麟子是有能力的傑出人才,而化骨龍則是奸佞的小人。即便是一家公司或者其他的組織當中有非常傑出的人才,也抵不過其中有一個小人的存在,可以理解爲說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正是古人對我們的警示和經驗總結。

圖:互聯網

文:悠然布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