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每年到了秋收之後,爲了便於保存和儲藏,豐收後的農民都會把收穫的農作物或果實拿出晾曬,特別是生活在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的山區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人們稱這種農俗爲“曬秋”。於是,在人們的印象中,只有農作物纔會“曬秋”,可是,你見過“曬秋”的板鴨嗎?

11月9日,攝影師在下鄉採風時,在安徽省阜南縣一家板鴨生產廠內,巧遇工人在院內忙碌工作,只見數百平方米的院內,擺放着一排排晾曬架,在這些晾曬架上密密麻麻地放着半成品板鴨。在深秋陽光照耀下,這種板鴨“曬秋”的場面甚是壯觀。

據瞭解,生產板鴨用的鴨子都是生長在阜南淮河王家壩蓄洪區內的鴨子。早在宋元時期,這裏就有養鴨的歷史,每次洪水退去時,一片狼藉的土地裏只剩下縱橫的河溝。每天清晨放鴨人把鴨羣趕入水田、河溝中,讓其自由覓食水草、昆蟲和田螺、小魚,晚上就用柵欄把鴨羣圈起來,當地人通常稱這種方式養的鴨就叫棚鴨。

“這種鴨子體形輕巧,行動敏捷,肉質緊密,覓食能力很強,適合水上放牧。”據工人王女士介紹,她們廠裏這次晾曬的鴨子一共有2萬多隻。“我們生產的板鴨都是手工操作,日曬夜露,自然風乾。這樣表皮受陽光烘照,通體油珠閃亮,營養豐富,食用時無需任何調料,骨香肉美味道純正。“

王女士說,每年到了10月份,廠裏就開始生產製作板鴨了。“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將新醃製好的拿出來晾曬,再把已經晾曬好的收回到車間進行打包銷售。這2萬多隻板鴨如果全部由她和同事兩個人來擺放的話,差不多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如果天氣好的情況下,這些鴨子要在外面晾曬15天左右,等鴨油出來後纔算晾曬成功。這樣做出來的板鴨喫着最有味道,而且是肥而不膩。”王女士說,她在廠裏已經工作10多年來,記得第一次來上班時,看到眼前這一大片醃製好的板鴨,當時感覺到直流口水。

圖爲11月9日,兩名工人在“曬秋”的板鴨架下彎腰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