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点:现阶段出现片荒现象,文艺片的排片压力相对减少,并且留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这对本身竞争力趋弱的文艺类影片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缺少卖点的文艺片,观众还是不会买单的。

作者 | FFei 编辑 | 米斗

11月6日,《风平浪静》上映的日子。该片讲述的是15年前的一场意外,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宋浩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原本的人生轨迹15年后,他回到家乡,一切仿佛都已风平浪静,与老同学潘晓霜的重逢,给了他人生久违的光亮。宋浩决定揭开那个十五年来不敢触碰的伤疤,重新掌控人生,完成一场似乎不可能的自我救赎。

同片名一样,上映至今没有被太多的观众讨论,一切显得风平浪静,上映首周的票房4000多万,截至目前票房累计5000多万。尽管还是能在网上看到各种好评,但票房依旧不尽人意,这也是当下中国大多文艺片的现状,口碑≠票房。

国内文艺片发展现状——风平浪静

《风平浪静》的故事由15年前和15年后两部分构成。15年前,得知失去保送资格的宋浩在去找好友李唐的途中意外捅了一个醉鬼,于是找了一个地方躲了15年,当他再次回到家的时候,一切都很平静,直到后来李唐陷害他,让他再一次变成了杀人犯,他决定不再忍耐,开始救赎自己。

同时,影片也映射了社会上种种常见的现象,金钱和权力的压迫、官商勾结等,也打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现代女性形象,热情、自主、独立、敢爱、诙谐、性感。片中有许多令人疑惑的细节,观众褒贬不一。

作为11月率先上映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文艺片,《风平浪静》虽然目前只有5000多万的票房,但也在意料之中,文艺片始终给观众“小众”的印象。论演员阵容,它不够《八佰》和《金刚川》吸睛;论剧情,也不如这两者热血沸腾。但换一个角度思考,现在还处于特殊时期,《风平浪静》的成绩还是可圈可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风平浪静》的商业元素还是较少,能吸引人的点也不够多,所以票房平平无奇。尤其在这段时期,同期并没有强势的商业大片夹击,为何观众对文艺片并不那么买单?以此看来,文艺片没有相对好的发展,不完全是档期问题。更多的,还是没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没有形成观众对文艺片的良好认知。

文艺片,似乎从来不属于大众。因为注重内在的表达,所以通常不能很快抓住观众的眼球。要知道,循序渐进的情节铺垫和细腻的情感和人性表达并不是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的追求,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快”、“准”、“狠”。能被观众认可的文艺片,也只是昙花一现。

比如,2014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夺得金熊奖的《白日焰火》。这部电影不仅让外国的观众对中国文艺片有了新的认知,更是让中国的本土观众开始对国产文艺片改观,并开始有所兴趣。但综合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不少人表示“看不懂”。

也正如该片导演刁亦男自己所说的:我很好的找到了商业和艺术的一个平衡点。确实,如果电影真的按照观众所想的那样去发展,或许就不是一部真正的文艺片了。

就这几年文艺片的发展情况来看,对文艺片的曲解、过多的商业元素、情怀的泛滥等众多原因导致了国内文艺片的水准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因此呈现出当前真文艺难大卖,伪文艺又缺失内涵的局面。

文艺片迎来新机遇

内容和“”需两手抓

距离观众回归影院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沉寂已久的电影市场逐渐恢复元气。《八佰》、《夺冠》、《姜子牙》等影片掀起一阵热潮,进入11月,市场又刮起一阵“文艺风”。

11月即将上映的各类电影让人目不暇接,比如刚刚提到的《一秒钟》、《热血合唱团》、《气球》等文艺感十足的电影也让观众充满了期待。

这段时间是让文艺片走进观众内心的好时机,其实不无道理。

观众们“饥不择食”,对于看电影的渴求远远超出电影本身。现在电影院无论上映的是哪种类型的影片,国内小众片首映还是国外大片重映,对于观众来说,只要有电影,就可以去看;

春节档大片宁愿推迟一年上映,也不愿现在“凑热闹”。大片们纷纷“礼让”,这对于小众电影来说是一个好的机会,或许在这个时期,观众可以静下心来观赏电影本身,不用受其他商业片的过多影响;

以往,文艺片等小众电影的票房竞争力太弱,再加上排期少,观众自然不会过多关注,更有观众认为,进电影院就是要看大片的,这种小众电影在网上看就行;

某影视营销公司总裁同样对后疫情时期的文艺片发展表达了看法,现阶段出现片荒现象,文艺片的排片压力相对减少,并且留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这对本身竞争力趋弱的文艺类影片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缺少卖点的文艺片,观众还是不会买单的。

文艺片向来以温馨舒缓为主要特点,与商业片相比有明显反差,也许在这个特殊时期,心境已被磨练的相对平和的观众会乐意去观看这样的电影,并更能引起共鸣。

回顾近几年来国产文艺片的发展,票房和口碑总是难以形成正比,尽管有的参加了国际影展并拿到不错的奖项,网络上也有不少影评大V为其“背书”,但还是难以遮盖观众们雪亮的眼睛。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在明年到来之前,先让观众树立对国产文艺片的自信和兴趣,后期文艺片的制作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只顾着追求文艺片本应有的“美学”而忽略电影内容本身,“美”和“内涵”需两者兼顾。

最重要的依旧是,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观众需求,也不能过于自主创造口碑。毕竟,好不好看,口碑如何,观众最有发言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