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觀點:現階段出現片荒現象,文藝片的排片壓力相對減少,並且留有一定的市場空間,這對本身競爭力趨弱的文藝類影片有一定的好處。但是,缺少賣點的文藝片,觀衆還是不會買單的。

作者 | FFei 編輯 | 米鬥

11月6日,《風平浪靜》上映的日子。該片講述的是15年前的一場意外,成績優異的高中生宋浩離開了家鄉,也離開了原本的人生軌跡15年後,他回到家鄉,一切彷彿都已風平浪靜,與老同學潘曉霜的重逢,給了他人生久違的光亮。宋浩決定揭開那個十五年來不敢觸碰的傷疤,重新掌控人生,完成一場似乎不可能的自我救贖。

同片名一樣,上映至今沒有被太多的觀衆討論,一切顯得風平浪靜,上映首周的票房4000多萬,截至目前票房累計5000多萬。儘管還是能在網上看到各種好評,但票房依舊不盡人意,這也是當下中國大多文藝片的現狀,口碑≠票房。

國內文藝片發展現狀——風平浪靜

《風平浪靜》的故事由15年前和15年後兩部分構成。15年前,得知失去保送資格的宋浩在去找好友李唐的途中意外捅了一個醉鬼,於是找了一個地方躲了15年,當他再次回到家的時候,一切都很平靜,直到後來李唐陷害他,讓他再一次變成了殺人犯,他決定不再忍耐,開始救贖自己。

同時,影片也映射了社會上種種常見的現象,金錢和權力的壓迫、官商勾結等,也打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現代女性形象,熱情、自主、獨立、敢愛、詼諧、性感。片中有許多令人疑惑的細節,觀衆褒貶不一。

作爲11月率先上映的現實主義題材的文藝片,《風平浪靜》雖然目前只有5000多萬的票房,但也在意料之中,文藝片始終給觀衆“小衆”的印象。論演員陣容,它不夠《八佰》和《金剛川》吸睛;論劇情,也不如這兩者熱血沸騰。但換一個角度思考,現在還處於特殊時期,《風平浪靜》的成績還是可圈可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風平浪靜》的商業元素還是較少,能吸引人的點也不夠多,所以票房平平無奇。尤其在這段時期,同期並沒有強勢的商業大片夾擊,爲何觀衆對文藝片並不那麼買單?以此看來,文藝片沒有相對好的發展,不完全是檔期問題。更多的,還是沒能打動觀衆的內心,沒有形成觀衆對文藝片的良好認知。

文藝片,似乎從來不屬於大衆。因爲注重內在的表達,所以通常不能很快抓住觀衆的眼球。要知道,循序漸進的情節鋪墊和細膩的情感和人性表達並不是大多數人走進電影院的觀衆的追求,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快”、“準”、“狠”。能被觀衆認可的文藝片,也只是曇花一現。

比如,2014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奪得金熊獎的《白日焰火》。這部電影不僅讓外國的觀衆對中國文藝片有了新的認知,更是讓中國的本土觀衆開始對國產文藝片改觀,並開始有所興趣。但綜合觀衆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不少人表示“看不懂”。

也正如該片導演刁亦男自己所說的:我很好的找到了商業和藝術的一個平衡點。確實,如果電影真的按照觀衆所想的那樣去發展,或許就不是一部真正的文藝片了。

就這幾年文藝片的發展情況來看,對文藝片的曲解、過多的商業元素、情懷的泛濫等衆多原因導致了國內文藝片的水準參差不齊,真僞難辨,因此呈現出當前真文藝難大賣,僞文藝又缺失內涵的局面。

文藝片迎來新機遇

內容和“”需兩手抓

距離觀衆迴歸影院已經過去了兩個月,沉寂已久的電影市場逐漸恢復元氣。《八佰》、《奪冠》、《姜子牙》等影片掀起一陣熱潮,進入11月,市場又颳起一陣“文藝風”。

11月即將上映的各類電影讓人目不暇接,比如剛剛提到的《一秒鐘》、《熱血合唱團》、《氣球》等文藝感十足的電影也讓觀衆充滿了期待。

這段時間是讓文藝片走進觀衆內心的好時機,其實不無道理。

觀衆們“飢不擇食”,對於看電影的渴求遠遠超出電影本身。現在電影院無論上映的是哪種類型的影片,國內小衆片首映還是國外大片重映,對於觀衆來說,只要有電影,就可以去看;

春節檔大片寧願推遲一年上映,也不願現在“湊熱鬧”。大片們紛紛“禮讓”,這對於小衆電影來說是一個好的機會,或許在這個時期,觀衆可以靜下心來觀賞電影本身,不用受其他商業片的過多影響;

以往,文藝片等小衆電影的票房競爭力太弱,再加上排期少,觀衆自然不會過多關注,更有觀衆認爲,進電影院就是要看大片的,這種小衆電影在網上看就行;

某影視營銷公司總裁同樣對後疫情時期的文藝片發展表達了看法,現階段出現片荒現象,文藝片的排片壓力相對減少,並且留有一定的市場空間,這對本身競爭力趨弱的文藝類影片有一定的好處。但是,缺少賣點的文藝片,觀衆還是不會買單的。

文藝片向來以溫馨舒緩爲主要特點,與商業片相比有明顯反差,也許在這個特殊時期,心境已被磨練的相對平和的觀衆會樂意去觀看這樣的電影,並更能引起共鳴。

回顧近幾年來國產文藝片的發展,票房和口碑總是難以形成正比,儘管有的參加了國際影展並拿到不錯的獎項,網絡上也有不少影評大V爲其“背書”,但還是難以遮蓋觀衆們雪亮的眼睛。

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在明年到來之前,先讓觀衆樹立對國產文藝片的自信和興趣,後期文藝片的製作不能泛泛而談,更不能只顧着追求文藝片本應有的“美學”而忽略電影內容本身,“美”和“內涵”需兩者兼顧。

最重要的依舊是,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場觀衆需求,也不能過於自主創造口碑。畢竟,好不好看,口碑如何,觀衆最有發言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