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脫貧果

今年年初,被列爲天水市脫貧攻堅掛牌督戰貧困村後,秦州區楊家寺鎮北具村立即研究制定了北具村掛牌督戰實施方案,分析了未脫貧原因,在人居環境整治、勞務輸出、主導產業培訓、兜底保障等方面精準施策,效果顯著,爲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人居環境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對入戶路進行了硬化,新建了護坡、水渠,清理柴草、拆除塌房爛院、修復破牆舊屋、整修產業路等,設置了鄉村記憶館、脫貧攻堅館、愛心理髮屋、讀書室等辦公室,使其成爲村民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

在勞務輸轉方面:面對今年疫情影響,積極與人社、勞務部門銜接聯繫務工企業,結合羣衆意願,有務工意願的344人全部實現務工。

在主導產業培育方面:積極動員農戶大力發展黃芪、辣椒、大蒜等短平快產業,探索種養結合的新模式,把種養結合產業打造爲主導產業,全力爭取項目,對撂荒地進行整治,種植飼料玉米、連翹、烏龍頭等;扶持合作社和農戶發展羊、豬爲主的養殖業,在原有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再動員增加了5戶養殖戶發展養殖產業,開展規模種植養殖,帶動貧困戶增收,促進羣衆致富……

目前,北具村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村民發展積極性高漲,一個脫貧後的新北具展現在百姓面前。

北具村:點滴之間看變化

□新天水記者王雪梅

11月10日,微風徐徐,暖陽融融,漸濃的秋色泛着暖色調,正如整村脫貧後的秦州區楊家寺鎮北具村村民一樣,溫暖入心、心情舒暢。如今的北具村改窮貌換新顏,處處都是好故事,點滴之間皆變化。

從靠着牆根曬暖暖到聊着收入話發展——

以前,一到秋冬季節,北具村的老人們不是靠着牆根曬太陽抽旱菸,就是窩在家裏暖熱炕,兩耳不聞村裏事,各自偷空躲清閒。現在,村裏的文化廣場和花壇邊成了老人們的主戰場,聊着東家兒子靠着務工買了小汽車,說着西家藉着產業致富脫了貧,把自家地裏來年種什麼提上了日程。

“近幾年,老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確實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以前出門不是靠着牆根就是席地而坐,瓜子皮、菸蒂滿地都是,既不美觀又不衛生,對村裏和自家的發展漠視麻木。現在出門都帶着小凳子,穿着乾淨整潔,聊的都是村裏的新鮮事,走的時候不留一點垃圾。”今年58歲的建檔立卡戶裴太平笑着說,大家都是高興地來,乾淨地走,讓我這公益性崗位都沒垃圾可掃。

從坐等幫扶到打起精神謀生活——

今年70歲的建檔立卡戶張世祥家2019年年底還是北具村2戶未脫貧戶之一,在政策的幫扶下和幫扶幹部的關心下,他家今年脫了貧。

“家裏2口人,全是‘病秧子’,我膝關節受傷,走路不便,喪失了勞動能力。兒子2015年被確診爲視網膜脫落,多次轉院治療,至今未康復,被鑑定爲視力四級殘疾。這對於本來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就想着政府能幫就幫一些,夠喫穿就行。但是,在幫扶幹部多次宣傳政策和耐心開導下,我意識到不能自暴自棄,要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 張世祥說,在村裏的協調下,兒子在村內合作社就業,月收入超過1500元,還在村裏的人居環境整治和通村路修建時被安排打零工。

爲了讓張世祥穩定脫貧,村裏在扶持他家種了1.5畝花椒的基礎上,還給他家繼續落實好一類低保、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政策,確保他家年收入達到17040元。

從固步自封到貸款開辦養殖場——

建檔立卡戶、天水市北萬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萬軍從固步自封到貸款開辦養殖場,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就是近幾年的事。身份轉變了,眼界開闊了,日子富裕了,這都得益於他貸款開辦了養殖場。

家裏人口多,四個孩子上學花銷大,打零工和務農的收入少,這讓郭萬軍意識到,守好二畝田,拼力氣幹活固步自封式的日子不能再過下去了,在同齡人都紛紛遠行務工時,郭萬軍卻貸了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自籌20萬元建起了養豬場,開始發展養殖產業。

“2017年我得到了村互助資金的幫扶,向銀行和親戚借錢,湊起了第一筆發展資金,開辦了養殖場,從剛開始的幾頭豬到現在的規模養殖,從起初的倒貼資金到現在的效益良好,我在摸索中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郭萬軍說,自己脫了貧,還得帶動村民一起發展,現在吸納10戶建檔立卡戶就業,帶動3戶發展養殖,其中2戶辦起了養殖場。

……

在北具村,這樣的脫貧故事講不完,如此幸福的場景看不盡,點點滴滴之間透着大變化,折射着耀眼的光芒。從發展滯後到未來可期,從貧困村到整村脫貧摘帽,北具村從未停歇,永不止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