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上,在各個歷史時期,總會有那麼一些獨領風騷的歷史人物的存在,從最早的三皇五帝一直到今天的共和國功臣,無不是這樣。這些歷史上的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而我們今天要講到的春秋五霸,正是這其中的典型例子。當週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的權威便一落千丈,從此進入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春秋時代,而春秋五霸正是在這個時代裏湧現出的最爲閃耀的幾位諸侯。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幾位諸侯,其實一直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結論,我們現在經常接觸到的主要是兩種:一種說法來自《史記•索隱》,由司馬遷提出,這裏的五霸是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位組成;另一種說法則是在《荀子•王霸》中提出的,這裏的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由於這兩種說法最爲人所接受的,所以我們便主要以這兩個版本來進行介紹。

首先當然是被譽爲“春秋首霸”的齊桓公,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可以說是無可置疑,不論是在哪個版本里面齊桓公都是穩坐釣魚臺的。齊桓公繼位前,齊國尚且處於內亂之中,而當他擊敗自己的兄弟公子糾繼位後,齊國便走向了崛起之路。

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建議下,任用了和自己曾經有過一箭之仇的公子糾的輔佐者管仲爲相。當管仲成爲了齊國相國後,他對內整頓朝政並推行了改革,在此過程中發掘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最爲著名的“桓管五傑”更是成爲了齊國稱霸時期的中流砥柱。而對外方面齊國則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代表周天子征伐四方。

在強大的國力和武力的加持下,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爲了當時諸侯裏當之無愧的霸主,齊桓公的霸業最爲鼎盛之際,甚至可以在葵丘會盟之際,像是真正的周天子一樣向諸侯頒佈“五禁”用以規範諸侯行爲,並且還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這使得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更加名副其實。

而在齊桓公之後稱霸的晉文公,也是這五霸中基本沒有爭議的一位人選。但晉文公當上霸主的過程則要坎坷許多,由於晉國的內亂,晉文公重耳不得不與自己的追隨者們在外流浪了十九年,最後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了晉國,將自己的兄弟晉惠公殺死,登上了國君之位。

由於晉文公登上國君之位的時候已經年齡很大了,所以晉文公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只有9年左右的時間,雖然相比於齊桓公來看晉文公在位的時間實在過短。但要說起晉文公在位期間所作出的成績,相比於齊桓公也並不遜色。

晉文公在位期間也像齊桓公一樣,任用賢臣,改革內政。晉文公還像齊桓公一樣爲維護周王室的統治作出了貢獻,在晉文公繼位的第一年,周王室內部就發生了王子帶之亂,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帶勾結了狄人攻打周室,周襄王無力抵抗,向諸侯求救。第二年年初,收到了周王室求助的消息後的晉文公迅速組織軍隊前往勤王,並且在身邊謀臣的提醒下,保持對周王的尊敬以效仿齊桓公當年尊王攘夷的行徑,順利地平定王子帶之亂後,周襄王對晉文公好感倍增,還賜地給他。

既然有尊王自然也有“攘夷”,而晉國“攘夷”的對象,則是企圖窺探中原的楚國。在晉文公五年(前632),楚國和晉國在宋、曹、衛三國的問題上兵戎相見,晉文公爲了報答當年楚國在自己流亡途中給予的支持,決定退避三舍,誘使楚將子玉草率急進。最終在城濮和楚國決戰,楚軍被晉軍擊潰,子玉被迫率領殘兵敗將回國,之後在國內因爲戰敗而自殺。這一戰使得進攻一舉奠定霸主之位,晉文公在當年也像齊桓公當初一樣舉辦了會盟,周王室也像當年承認齊國一樣,承認了晉國的霸主之位。

第三位比較沒有爭議的是楚莊王,雖然楚莊王不像前兩位那般毫無爭議,但他的支持率也是遠多於後面四位諸侯的。楚莊王最有名典故莫過於其繼位之初“一鳴驚人”的故事,當時剛剛繼位的楚莊王由於年紀尚輕,對於國內的局勢的掌握還不明朗,於是假意聲色犬馬了三年,在三年間大致把握了國內的大體情況。

之後,在大夫蘇從的苦諫下,楚莊王趁勢覺醒,開始親自掌管政權,甚至親自帶兵上陣指揮,迅速掃清了國內和周邊的不穩定因素,開始圖謀北上稱霸。在之後的幾年裏,楚國不斷擴大自己在中原的勢力,甚至流傳下了問鼎中原的典故。最終,向中原擴張勢力範圍的楚國和中原的老牌霸主晉國產生了衝突。

但這一次是楚國取得了勝利,在邲之戰中,楚國令尹孫叔敖帶兵擊敗了晉軍,取代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楚莊王時期的楚國雖然不像前兩位霸主那般擁有周王室的背書一呼百應,但如果論實力的話,楚莊王時期的楚國,霸主之名當之無愧。

前面這三位的霸主之名不論是從影響力還是從實力來說都顯著地領先於當時的時代,所以他們的地位爭議並不大。而後面兩個名額到底是哪兩位當選則素來存在爭議。秦穆公在春秋時期讓秦國成爲了西方當之無愧的霸主,並且還數次參與到中原的政局當中,確實很強,但秦穆公在位時期正好與晉國霸業時期相重合,導致秦穆公無法真正在中原與晉國爭雄,所以他未能獲得像前幾位那麼多的支持。

而宋襄公身上的爭議則集中於宋國的弱小和宋襄公的所謂“仁義戰爭”上,宋國由於本身是個小國,並沒有真正能夠使諸侯威服的實力,加上宋襄公在和楚國的戰爭中堅守士大夫的仁義之舉,導致宋國被楚國擊敗,所以宋襄公一直以來都是這春秋五霸中最具有爭議的一位,因爲他的實力實在無法服衆,不過在推崇仁義之舉的古代社會,宋襄公會得到霸主的體面,也情有可原。

至於吳王和越王,爭議主要在於影響力和時代劃分上,吳越兩國主要勢力範圍都位於東南地區,其強盛之時,雖然都能夠對中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始終不像那三位一樣擁有廣泛影響力,更多時候只是作爲地區性的霸主,這一點和秦穆公相似。而時代劃分則是因爲吳國和越國強盛起來的時間已經是在春秋末年,而五霸這說法在吳越強盛起來之前便出現了,這也使得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吳王越王應該算入春秋五霸的說法。

總的來說,春秋五霸的說法並不一致,不論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的說法。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的說法,都有他們的支持者也都有爭議,您更認同哪一種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