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国际安全保障产业协会(ISJC)在英国BAE系统公司的协作下举办了日本下一代战斗机的线上研讨会,透露了关于三菱F-3隐身战斗机的一些最新动态,其中有些颇为引人注目。

如F-3的生产数量被确定为94架,纯研制费用150亿美元,还必须要能在翼下挂载4枚ASM-3超音速反舰导弹执行反舰任务。不过最引人注意的还是F-3的气动外形居然又出现重大变化。

研讨会发布的最新概念图显示,最新F-3概念的总体布局虽然类似之前发布的25DMU(数字模型),但取消了外倾双垂尾,只剩两片下反平尾,成为一种无垂尾隐身战斗机。

结合此前日本发布的具有兰姆达机翼和V尾的F-3概念,再考虑到BAE系统公司在项目上表现出的积极参与态度,F-3很可能打算采用BAE的可变平尾专利,让平尾可在飞行中改变反角在平尾和V尾功能之间自如切换。

BAE系统公司是在2017年提出这个新颖专利的,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可变机构就能改变平尾用途,例如在起降中全动平尾上反变成V尾,同时起到俯仰操纵和增强航向稳定的作用,提高飞机的低速操控性。在巡航中平尾放平隐藏在主翼之后,最大化降低对迎头雷达截面积的负面影响,优化飞机隐身性能。在空战中平尾下反暴露在干净气流中,使俯仰操纵效率最大化,增强战斗机机动性。

但由于失去了固定垂尾,可变平尾除V尾模式外都需要推力矢量尾喷管来提供方向控制。日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除“心神”验证机简陋的偏流板推力矢量装置外,石川岛播磨重工(IHI)为XF9发动机研制的轴对称全向推力矢量尾喷也已经公开。这种最大加力目标为15吨的涡扇发动机将成为F-3的动力装置,将推力矢量技术与可变平尾结合后,将使F-3战斗机能根据作战需要在增强隐身和增强机动性之间自如切换,适用性比无尾设计更加全面。

不过这种可变平尾设计与我国研究机构提出的“变形金刚”六代机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公开专利显示该六代机概念除了具有可隐藏在三角翼主翼后缘内侧的可变平尾外,该机主翼之前还布置了可完全收放的鸭翼,可在鸭式、三翼面、无尾三种气动布局之间无缝切换,适应的作战场景更为广泛。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在可变后掠翼消亡后,其他更加实用且在重量和复杂性上代价更小的气动可变设计,很可能在六代机上会卷土重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