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从乾隆皇帝之后,就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结果清朝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别的国家都是蛮夷,要不就是藩属国,在乾隆、嘉庆年间,英国曾派了两次使者来访,希望双方能够进行通商,可清朝却以为对方是来向自己朝贡的,结果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乾隆、嘉庆虽然不懂搞外交关系,可好歹还是跟外国使者见了面,然而到道光皇帝继位后,直接连外国使者也不见了,比如道光二十四年,两广总督耆英上了一封奏折,说坚夷递上来一封国书,希望呈给皇帝,这里的"坚夷"是指美坚利,即美国,清朝称呼别人的国家,都要在后面加个"夷"字,表示他们是蛮夷,只有自己才是文化人。

面对耆英的奏折,道光皇帝直接回复,说让美国使者跟你谈就行了,没必要来见朕了,可见当时的清朝已经顽固到什么程度了,等到咸丰皇帝继位之后,他也继承了道光帝顽固的偏见,觉得外国都是蛮夷,甚至还患上了"恐夷症",害怕跟别的国家打交道,就像鸵鸟一样,宁愿把自己的头埋入土中。

后来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惨败,割地赔款自然不在话下,通商口岸也被打开了,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可咸丰皇帝仍旧犹豫不决,到底是战是和?正是因为他这种态度,才让敌人义无反顾直接杀入北京城。

当英法联军到达通州时,曾派出使者巴夏礼入京,希望跟咸丰商谈一下,假如当时咸丰答应见见对方的使者,显示出诚意来,尽管会签下不平等条约,敌人至少不会杀入北京城,咸丰也不用逃到避暑山庄,圆明园也不至于被烧了,可咸丰犹豫不决,连对方的使者也不见,导致双方矛盾升级了。

咸丰带着慈禧太后逃走,把这个烂摊子交给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最总双方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对割地赔款这些条件都没有意见,但由却觉得"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即弟弟跟英法两家见面,已经大大丢了自己的面子,割地赔款什么的都无所谓,关键是面子丢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都到这个时候了,咸丰皇帝还顾着自己的面子,正是因为他一直顾着自己的面子,所以才下不定决心跟敌人议和,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见在晚清统治者看来,顽固的外交观念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扭曲地步,统治者都如此了,整个国家能不亡国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