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离职了,你老板找你谈话,问你为什么?

你会怎么回答?

也许你会说,因为家里有了新的安排,或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那么你下一家公司面试时,面试官问你上一家公司为什么要离职时?

你又会怎么回答?

也许你又会说,之前的公司发展空间不够,想要接受新的挑战。

那和你的朋友聊起呢?你的答案可能会是压力太大,薪水太低,领导不好相处等等。

再或者专业的职业咨询师问你这个问题呢?你的答案也许会更丰富,更深刻一些。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为什么,我们面对不同的人,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而且这里面每一个答案,其实都没毛病,都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对方。

因为在“为什么”三个字背后,藏着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道理——我们给出什么理由,并不是取决于问题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跟提出问题的人,是什么关系。

正是因为理由往往不涉及因果,所以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在意这个理由对不对。

我们更加在意的是你的态度。

比如一个小朋友打破了一个杯子,他会怎么和爸妈说?当然是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小朋友给的这个理由和摔破杯子真的有因果关系么?

如果小朋友真的去解释因果关系——因为大脑一刹那的走神,到之后手部肌肉放松,再导致杯子和手的摩擦力支撑不起杯子的重力,最后杯子掉落在地。

那么他的父母或者他的朋友,反而会生气,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人在狡辩。

所以,当你给出一个理由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定义你和对方的关系。

回到刚刚那个小朋友,如果小朋友在同龄小朋友一起吃饭呢?如果他打破了杯子呢?他会怎么说?

也许他会说,“对不起,我老是笨手笨脚的。”

这时候他就不会说我不是故意的,因为朋友和父母不一样,他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他的理由来确认一遍。

再往前延伸一步,理由既然可以定义关系,那么自然可以确认关系、建立关系、改变关系或者修复关系。

比如恋爱中的男女,一方对另一方说,我们不合适。这就是要改变关系。

再比如女孩子三天没有接到男朋友电话,就会打电话去问为什么不给我电话?她要这个理由,就是为了确认一遍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

这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道理,其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每次注意一下那些为什么,每一个想要理由的人,真的需要一个理由么?

其实很少,绝大部分为什么的背后,其实只是想要一个态度,至于你给的理由是否真的符合因果关系,那并不重要。

人家想要的是确认一下,我们的关系是不是还是我理解的那层关系。

如果是的,那么你会给我一个理由,因为你在乎我。

如果比我想的还要深,那么你除了给我一个让我无法拒绝的理由,也许还会给我一份无法拒绝的补偿。

如果比我想的还要浅,也许你给的理由会很敷衍,甚至懒得给我一个理由。

而那些真正涉及因果关系的“为什么”背后,更多是发生在人与事之间,也就是一个人去反复的追问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者说两个人针对一件事不断的追问为什么。

比如社会学这门学科,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们,总是在尝试着给出一个个理由,为什么经济会增长?为什么犯罪率会上升?为什么出生率会降低?

这些理由间接的影响了一个个社会政策的出台,而这些政策由组成了我们这个生活着的世界。

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解释世界的理由,决策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理由,不仅仅定义关系,也定义着我们的生活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