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和悟空問答,都看到這麼個問題:如果慈禧不是生活在清朝而是明朝,她會有怎樣的下場?我們知道歷史就是歷史,不能重來。但是我們可以拿歷史假設,來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如果慈禧生活在明朝,她絕對沒這麼囂張。

雖然專家學者喜歡把明清放在一起研究,但明朝和清朝實際是差異很大的兩個朝代,尤其是在政體上。慈禧之所以能在晚清禍國殃民,正因清朝政治體系的缺陷,造成她獨攬大權又不知如何治國,所以才胡作非爲。

清朝是封建皇權最高峯,皇帝獨攬大權,且對大臣人格極力打壓,滿臣稱奴才,漢臣則連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雖然滿朝文武,政府機構設了一大堆,但都是叩頭執行命令而已,沒有什麼決策權,連建議權都很少。

這樣的制度,遇到個能幹的皇帝像康熙乾隆這種還行,要是遇到個年幼軟如無能的皇帝,一旦被人架空就成了別人的傀儡。慈禧正是架空了皇權,才無所顧忌地干政,做了這麼多賣國求榮禍國殃民的事。

如果慈禧所處的是明朝,她不會擁有這樣的機會,更沒有這麼大的權利。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很多朝代都出現過後宮干政的情況,但明朝卻基本沒有。明朝的皇后、太后們都老老實實待在後宮,這也給了太監蠢蠢欲動的機會。當然,這是題外話。

明朝後宮不是不想幹政,她們是沒有這個本錢和機會。朱元璋這人太雞賊,他當初就制定了一項規矩,皇家的兒媳婦大多都來自寒門,而且對皇親國戚要麼遠遠地打發走,要麼留着朝中也只給一些虛職。這樣一來,皇后和太后的家族實力虛弱,無法威脅皇權。

而在朝廷方面,明朝的皇帝權力遠沒清朝皇帝那麼大。雖然老朱家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就不怎麼尊重大臣,還撤了丞相集中權力。但明朝還是承襲了以往歷代漢人朝廷的機構設置,保留了若干具有約束皇權性質的制度,沒有了丞相,但是權力也沒有集中給皇帝,而是分散給了內閣的幾個輔臣。再如六科給事中有權駁回認爲不合理的皇帝詔書,明朝設有“廷推”之制,高級官員的任免不是皇帝一句話就能決定,需要經過朝臣討論。

正是因爲有了一套相對健全的運作機制,萬曆十五年不上朝政府仍然運作正常,皇帝成了俘虜大家也不慌張,內閣還能重新再立一個。

綜上,明朝出不了慈禧這樣大權獨攬禍國殃民的太后,慈禧如果生活在明朝晚清的後宮,也只能老老實實在後宮待着做她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豆豆鳥賞賞花,等着皇帝和皇后來請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