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簡稱“並(bīng)”,古稱晉陽,別稱幷州、龍城,是山西省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太原市地處華北地區、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北接忻州市,東連陽泉市,西交呂梁市,南鄰晉中市。太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全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在三國時期,有五位將領出自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對於這五位武將來說,都曾爲三國之中的曹魏效力。

一、郭淮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雁門太守郭縕之子。東漢末年,郭淮舉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丞相(曹操)兵曹議令史、徵西(夏侯淵)司馬。公元219年,定軍山戰敗時,郭淮收集殘兵,聯合杜襲共推張郃爲主將,迅速穩定局勢。曹魏建立後,拜雍州刺史、射陽亭侯,遷鎮西將軍(曹真)長史,阻止諸葛亮北伐魏,料敵準確,屢立戰功。正始元年(240年),擊退蜀國姜維,遷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年),遷車騎將軍、陽曲侯。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朝廷追贈大將軍,尊上諡爲貞。在三國時期,郭淮無疑是曹魏抵抗諸葛亮、姜維北伐中原的重要將領。

二、郝昭

和郭淮一樣,郝昭也在抵擋蜀漢北伐的過程中立下戰功。郝昭(生卒年不詳),字伯道,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人,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將領。郝昭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爲雜號將軍,後受曹真的推薦鎮守陳倉(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司馬懿推薦),防禦蜀漢。太和二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爲郝昭所阻,勸降不成,晝夜相攻二十餘日後被迫退軍。魏明帝因此封其爲關內侯。不久因染疾而病死。

三、王昶

王昶(2世紀-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子。王昶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氣,進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學。曹丕即位後,拜散騎侍郎,遷兗州刺史,撰寫《治論》、《兵書》,爲朝廷提供參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後,王昶升任揚烈將軍,封關內侯。齊王曹芳即位,遷徐州刺史,拜徵南將軍。太傅司馬懿掌權後,深得器重,奏請伐吳,在江陵取得重大勝利,升任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京陵侯。正元年間(255年),參與平定“淮南三亂”有功,遷驃騎大將軍,守司空。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贈司徒,諡號爲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曹魏後期,王昶的立場是偏向於司馬懿家族的。

四、王沈

王沈(?—266年),字處道,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東漢護匈中郎將王柔之孫,東郡太守王機之子,司空王昶之侄。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史學家。王沈少年失去父母,被叔叔王昶收養,王沈善寫文章,最初被大將軍曹爽闢爲掾屬,後升任中書門下侍郎。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之變後,王沈因爲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職。曹髦即位之後,王沈歷任侍中、散騎常侍,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曹髦欲起兵討伐司馬昭,召王經、王沈、王業商議,王沈、王業向司馬昭告密,導致曹髦被殺。王沈因告密之功封安平侯,接連遷任尚書、豫州刺史等職。後來,王沈鎮守魏吳邊境。

五、王渾

王渾(223年-297年),字玄衝,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晉時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兒子。王渾早年爲大將軍(曹爽)掾吏,高平陵之變後,循例免官,後來出任懷縣縣令、散騎侍郎等職,襲封京陵縣侯。西晉建立後,王渾加號揚烈將軍,歷任徵虜將軍、東中郎將、豫州刺史等職,積極籌劃伐吳方略。咸寧五年(279年),王渾配合鎮南將軍杜預滅亡吳國,遷徵東大將軍、左僕射、司徒公,晉爵京陵縣公。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加任侍中銜。楚王司馬瑋發動兵變,有意尋求支持,遭到王渾嚴詞拒絕。楚王司馬瑋死後,王渾復任司徒、錄尚書事。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