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请国产电影别放弃“传统冷档期”

作者 / 坦克

无需一再强调,11月电影市场之冷,已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最低冰点。

即便接下来《除暴》《一秒钟》能够取得相对不错的票房成绩,也无法挽救今年11月创造近7年票房最低的事实。根据拍sir了解,在工作日期间,全国大量的影院暂时关闭了1/3的厅,不再安排中午12点和晚上10点之后的场次,不再雇佣小时工,压缩用工成本。

早在10月初,我们就曾多次发文呼吁国产片不应该放弃这个11月,但最终结果还是令人唏嘘。一个月过去了,现在对于11月再多的呼吁也已经没有用了,毕竟一部影片即便现在真想定档,也会面临着物料没来得及做完、宣发来不及铺开等诸多问题。

但随着12月的临近,冷档期也并非一去不复返了。2021年的内地影市,我们会迎来更多的冷档期。我们也再次呼吁,国产片不要再放弃所谓的“传统冷档期”了。

冷档期是如何产生的?

近年来,内地影市已经形成了以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为首的四大热档,以及包括清明、五一、端午、中秋、情人节、七夕节在内的小档期概念。毫无疑问,这些档期基本都是被国产电影扎堆占据的,贡献着全年超过60%以上的大盘。

以上的热档期虽然只有100多天,但是档期辐射范围并不仅仅是档期范围内。例如春节档严格意义上到大年初六就结束了,但是春节档影片基本都会有着至少2-3周以上的辐射范围。这也会让原本100多天的热档期,具有200天以上的辐射能力。

但一年365天,剩下的100多天没有国产大片上映,就只能依靠进口片尤其是好莱坞分账片的贡献了。如果恰好遇到《复仇者联盟4》《速度与激情7》这样的票房巨鳄,那么传统冷档期甚至有比国产节假日更强的爆发力;如果是《大黄蜂》《惊奇队长》这样的标准8-12亿的好莱坞次级大片体量,冷档期基本能够保证工作日6000万以上,周末1.5-2亿以上的正常票房输出;但如果该周缺少好莱坞大片的定档,又缺少国产黑马影片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一个个工作日徘徊在3000万-5000万,周末勉强破亿甚至跌破1亿大关的冷档期。

人们看到的多是热门档期到来时,大盘的整体向上爆发,以及影院门前观众的络绎不绝、人头攒动;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工作日大盘跌至5000万以下时,大多数影院的单日票房营业额甚至会不足1万元,难以度日。

由此也就造成了非节假日档期冷不冷完全“靠天吃饭”的状态,而伴随着今年因疫情原因好莱坞电影的缺席,这种冷热不均的市场问题相比以往也更加严峻。

冷档期格局是对内地影市的最大伤害

纵观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最近十几年,已经从2003年的10.8亿,增长到去年接近650亿。16年整整60倍的增长,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非常罕见的。然而也正因此,也造成了电影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

档期的冷热不均就是目前在市场层面最大的危机。

对于目前的内地影市而言,目前仍然布局着多个冷档期。除了众所周知的1月“春运档”、9月“开学节”之外,通常在每年的3月-6月以及10月中到11月底,也都会有短则1周,长则2-3周的冷档期诞生。

而过山车式的影市波动,也早在近几年成为常态。春节、暑期、国庆、贺岁等节假日档期票房将占据全年票房超过60%,而单日票房不到5000万的天数,也已经逼近了50天。

一个健康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应该有一天是浪费的。2017年的时候,每天日票房产出不足5000万的只有33天,2018年全年票房突破600亿,但单日不足5000万的天数却达到了49天。虽然2019年这一数值略微下跌到了46天,但是考虑到全年643亿票房,单日应该平均1.76亿票房,每一年有着46天低于30%平均值票房。

我们也翻看了目前国产片TOP100排名(排名截至到第100名的《战狼》5.45亿),从国产片的档期布局情况也能看出,截至目前仅有6部电影是在冷档期上映的,其余94部电影,全都是有着节假日加持的国产传统热档期公映。而即便是这6部电影,其中还有几例是特殊情况,例如题材敏感被紧急撤档的《少年的你》,是公映前三天被安排紧急定档拯救大盘的,今年的《金刚川》也是为了赶在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之前公映的。可以说,近三年只有《无名之辈》《超时空同居》和《无问西东》三部电影是真正在冷档期“异军突起”的黑马电影,也凸显了冷档期国产爆款的珍贵。

可以肯定的是,《超时空同居》《无名之辈》和《无问西东》在映前都没有太高的预期,最终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成绩,也都大幅超出了各自片方的预期,为了年度经典黑马案例。此外,2019年的《“大”人物》(3.8亿)《老师好》(3.55亿)《犯罪现场》(2.55亿)虽然没有入榜,也都是选择在冷档期公映,并最终取得了不错票房成绩的影片。但是在今年,无论是1月、9月还是11月,还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案例出现。

大多数国产片,依然没有一个对自身项目清晰的认识,宁愿扎堆去大档期,花高昂的宣发费用,最后赔本,也不愿意去冷档期一试。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片方不愿踏出的舒适区的原因。

如何拯救2021年冷档期?

目前国产片再来11月已经来不及,12月贺岁档片单也已经基本饱和,2020年全年200亿的恢复目标并不难达成。但是展望2021年,更多的“传统冷档期”依然需要国产片去拯救。

因为疫情原因,从今年3月中旬到11月中旬,整整8个月整个北美影市仅有《信条》一部A级大片获得了大规模公映的机会,并且最终本土票房成绩也不如预期。因为特朗普的防疫措施较差,也导致了今年好莱坞影片的整体萎靡,好莱坞大片纷纷从春季撤到了秋冬。目前2020年仅剩圣诞档的《神奇女侠1984》待映。而在明年1-3月,还有《355》《比得兔2》《灰姑娘》《王牌特工:源起》《猫和老鼠》《寻龙传说》《莫比亚斯:暗夜博士》《宝贝老板2》等片待映,这其中大多数影片也是经历了1-2次延期的新档期。

虽然美国大选已经基本落下帷幕,但可以预想即便拜登在1月底就职后就开始重点布置防控疫情,疫情也很难在一两个月内完成好转。乐观估计,从明年4-5月开始,好莱坞影片档期情况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而这也仅仅是乐观情况,如果海外疫苗注射及相关防疫工作并不顺利的话,按照张文宏最新所说的“2022年春天,也许大家可重新到全球各地走一走”来看,2021年的好莱坞电影形势虽然会比今年要好,但是相比过去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或许依旧只能取得大概20-25%左右的票房成绩。传统“冷档期”依旧需要国产片拥有足够的定档勇气。

从冷档期最重要的三个成功案例来看,冷档期优秀的国产片已经具有和好莱坞分账大片对抗的资本,《无问西东》干掉了《勇敢者游戏》、《无名之辈》逆袭了《神奇动物2》、就连《超时空同居》都在520当天单日票房超过了同期的《复联3》。近几年随着国产电影受众的不断下沉,国产影片早已拥有了凭借类型、口碑优势,和好莱坞分账片同档期竞争的能力,现如今连好莱坞都稀缺了,国产片更应该扛起这个大旗,用更多的腰部影片填补这个空白。

再热的档,没有强片,它也会变成冷档;再冷的档,放进热片,它就会变成热档。正如2017年春节档、2018年国庆档,因为多部影片口碑的不如意导致档期大盘下跌一样。国产片无需迷信档期,合理的档期对影片会有一个强大的助力,这个档期,有可能是传统的热档,也可能是所谓的冷档。请国产电影别再放弃传统冷档期,这也是明年内地大盘能够重新击破600亿大关的最重要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