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战争片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桥段,上官指着不听指挥的下属鼻子骂道:不听军令!你以为打仗是儿戏吗!

如今,随着《雷霆战将》的开播,这句话,一语成谶!

当满屏沁人心脾的发胶味扑面而来,我才知道原来打仗真的是儿戏。

出品方在宣传这部又名《亮剑3》的抗战剧时,称其为全新创作的青春版战争史诗力作。

可是仅仅看完一集之后,我就觉得出品方的脸是真大。

就这?还敢媲美老版《亮剑》,就算是宝庆溜冰带着它也扯不上老版《亮剑》的后腿啊。

说得好听一点是致敬经典,说得难听一听这完全是摧毁经典。

当抹着发胶的独立团团长王远山出场时,说实话,我确实被帅到了。

我想起了当年李云龙和孔捷、丁伟在赵家峪吹牛时曾经说过,他老李当年也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俊后生,那说媒的人都快把他家的门给踏破。

当时我就觉得老李这是在吹牛,直到看到了王远山同志,我相信了老李的话,这颜值别说是把门踏破了,就算说娃都生了一草垛我都相信。

尽管人民群众早就做好准备接受这是一部不可能超越经典的翻拍之作,但是没有想到竟然会烂得这么彻底。

1、就想看看有多雷,果然十来分钟脚下就抠出了三室一厅

2、这种导演和出品方真的是该封杀。成年观众一般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但这种剧如果是让低龄儿童或者青少年看了的话,这就是毒害祖国的未来啊。

3、我的妈啊,这是什么东西我眼睛要瞎了

纵观全网评价,无一例外差评居多。

虽然也有某些人试图为这部已经被打上烂剧标签的电视剧辩解,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

摆明了脱离史实,脱离现实,人物浮夸,剧情粗糙,又岂是一言可以蔽之。

《雷霆战将》掀起的热议成功引起了权威媒体的关注。

近日,人民日报更是点名批评《雷霆战将》,八路军住别墅抹发胶,警惕抗日娱乐化,别把偶像剧的套路用在抗日题材上!

一直以来,国内演艺圈对于抗日剧本的创作与拍摄都不太严谨,抗日神剧的层出不穷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利益上的考量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越来越多的声音反对将抗日神剧化和低俗化。

认为抗日神剧的出现不仅亵渎了为国捐躯的英烈,更会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对抗战产生错误的理解与认知。

所以在相关部门的干预下,抗日神剧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既然不准拍抗日神剧,那曲线救国拍抗日偶像剧总可以吧,于是《雷霆战将》应运而生。

这部青春版战争史诗力作,清一色的俊男靓女,确实做到了青春靓丽也贴合该剧的宣传。

但是将偶像剧的套路运用在抗日剧的拍摄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换汤不换药,又何尝不是一部神剧。

毕竟战火纷飞的年代,保命都来不及,还能在深陷重围的情况下悠然自得地喝咖啡,玩什么霸道总裁风,他郭勋魁又不是蒋委员长。

有人说存在即合理,既然《雷霆战将》可以播出,那就证明这是一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剧。

存在即使合理,事实真就如此吗?

一部电视剧究竟能不能播出,主动权不在于观众。观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播什么我们看什么。

老百姓喜欢看抗日神剧和抗日偶像剧吗?

从网络上的评价来看,观众是很反感这种神剧和偶像剧的。

对于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正确价值观的年轻一代观众而言,抗日神剧和抗日偶像剧都是将抗日娱乐化,它的出现是编剧将观众的智商拿在地上摩擦。

那为什么《雷霆战将》还可以播出?

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讲:那是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不了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究竟是什么,闭门造车,还自以为代表了人民群众。

影视作品通常需要艺术加工,毕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适当的艺术加工可以增加剧情的完整性和戏剧性。

艺术加工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地方所向披靡,可是用错了地方就会招致口诛笔伐。

抗日剧不是不可以经过艺术的加工,前提是要尊重史实的前提。

因为抗日剧是从历史正剧的大框架下延伸而来,不能想当然地去创作,必定要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

而《雷霆战将》恰恰脱离了这一点。

《亮剑》之所以被奉为经典,除了体现了敢于牺牲的亮剑精神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剧中的服化道贴合了当时艰苦的斗争环境。

这倒不是说八路军一定要弄得灰头土脸脏兮兮的,但油头粉面满头发胶绝对不是八路军指战员的形象。

爱干净,爱漂亮,我不反对,但也请稍微尊重一下历史,你要不说他是翻版李云龙,我都以为他是穿越过去的。

甚至有网友调侃到:这部剧最大的作用就是让观众认识到了发胶的重要性。

靠发胶打仗,哪道热菜你都赶不上,所以是时候整顿抗日娱乐化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