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你一切的自卑和懦弱,全都来自于家庭”;“你之所以自卑、胆小、懦弱主要跟你的童年经历有关”,不禁怅然。

自从“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大众所熟知后,似乎我们所有的不幸都可以甩锅给这四个字。例如,自卑是因为父母没有在童年期给予我们足够的肯定;我们之所以不敢拒绝人,喜欢讨好别人是因为父母在童年期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尊重与爱护。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人可以自卑到什么程度”获得了1600多万人次的关注。

其中有一个回答,解释了TA自卑的原因,让人看后甚是心酸。她说:

我小时候(六七岁时)和家人吃饭,有个西红柿炒鸡蛋,我特别爱吃,就挑鸡蛋吃。吃了两口,忘了是谁说,光知道挑鸡蛋吃。

直到现在,我25岁,跟别人吃饭不敢点这个菜。有这个菜的时候,我就拼命吃西红柿,再酸也要装着很爱吃。就是害怕别人再说我。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小时候,我们的三观还未成型,我们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的标准主要来自父母或者家人。如果父母说,XX是好人,我们就倾向认为TA是好人;如果父母说,骂人不是好孩子,我们为了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就会表现地乖顺,不会出现爆粗口、骂人等行为;如果父母说,不管你优不优秀,我们都爱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心里就会渐渐地生出自信。

那是不是说,我们一切的自卑和懦弱,全都来自于家庭?

非也!

就拿去年比较火的王永强事件来说,好多人都觉得王永强之所以不跟家人联系、失联20年,明知母亲病危也不愿见她最后一面,全是因为原生家庭给了他太多的伤害。

可事实上王永强在结婚前,还是很积极乐观的。

他是众人眼里的学霸,是全家人的希望,他学业有成(做了博士后),媳妇出身书香门第,不管怎么看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虽然,结婚时,他没让父母参加他的婚礼,但是他的舅舅去了,整体也算和谐。那时,没人说他自卑,也没人说他原生家庭差。

为什么后来变了?因为他媳妇的家庭条件整体要优于他,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且拥有北京户口。他的父母呢,没有工作,没有固定工资,就连回到家里,他也没有自己的房间。

所以,他自卑了。有人把此归咎于原生家庭,因为王永强家太穷了。

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不可否认,贫穷、虐待、忽视、否定、不公平,以及遭受重大灾害等都会对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什么会自卑呢?阿德勒曾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对现状不满。这种现状,既可以是家庭方面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即对自己某个方面不满。同时,阿德勒否定了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创伤是引起不幸的罪魁祸首”的观点。

他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过去的经历虽然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决定我们生活的是,我们“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意义”。

22岁前,我一直把我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原生家庭。生于多子女家庭,排行老二,爸爸不疼,妈妈不爱。没有鼓励,没有夸奖,得到的全是否定。

拿了三年一等奖学金,父亲对我说:“那么点钱,也值当你高兴。”

大学未毕业,我用半年时间,考下心理咨询师,父亲说:“你这是拿钱买的,有什么好炫耀的。”

大学毕业,交了人生第一个男朋友,他们没有很高兴,我反而被父亲扫地出门。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生在这样的家庭,我想早点嫁出去,以便摆脱这样的不幸。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爱。

那时,我只有一个想法,“你看就连爸妈都不爱你,还有谁会爱你呢?”

我开始迷茫,感觉天都要塌了。我没有家了。

我开始找督导老师接受心理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说的一句 “抱抱幼小的自己”,让我泪流满面。

那一刻,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值得被爱。

后来,我读了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他说: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简而言之,一个人要想获得自由,必须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是呀,人活在世,怎么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喜欢?我不应该害怕被别人讨厌。

曾奇峰也说,一个人坚守2点,就能活得很好:

1、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不依赖任何人就能活下去,没必要怕被抛弃就会死。

2、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有能力让别人给我帮忙,没必要一个人硬扛下去。

综上,我们不该把自己的所有不幸归咎于家庭,原生家庭不是原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