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攪鍋我漏粉,勤勞致富小康奔;傳承傳 統技藝,手工粉條永不失。”這是平山縣古月鎮一帶許多幹部村民對劉軍兵和牛東花夫妻倆熱情的稱頌。

劉軍兵今年60歲,他老伴牛東花57歲,居住在平山縣古月鎮劉家溝村。由於地處深山,世代以農爲生,這裏的田地呈沙性土壤,特別適合種紅薯,祖輩們年復一年栽紅薯,做粉條,傳承着這個賴以生存、維持生活的傳統產業。

近年來,當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致使當地土地閒置,昔日種紅薯,做粉條的傳統產業也逐漸蕭條,面臨消失,長期下去,人們很難喫上那種:煮起來不爛、喫起來潤滑勁道、口味爽、有粘感、營養豐富的紅薯手工粉條了。

面對這一現狀,劉軍兵想着自己是一個農民,從小跟着父輩們手工製作粉條,這個傳統技術不能丟。於是,他放棄了外出打工,放棄了許多掙錢的項目,不但自己要做這個項目,還要傳給子孫,讓這個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於是他承包了村裏閒置、荒蕪的土地,選擇優質薯苗,廣種紅薯,爲傳承手工粉條技術創造了條件。

每年一到秋末冬初,正是劉軍兵最繁忙的時候,刨紅薯、選優料、打芡面、燒鍋漏粉、冷浴曬條、打捆包裝……忙得不可開交。這時,他老伴、兒子齊上陣,到了緊要活上,還找來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幫忙。

看着那一杆杆在太陽下晾曬,院中屋裏堆滿的成捆粉條,人們都說他是“粉條之家”。

劉軍兵用傳統手工技術製作的粉條有寬粉,有細粉,有圓形,有板形,從成色上看晶瑩剔透,環保清潔,無論熬菜、炒菜、涼拌不易煮爛成沫,喫起來勁道、口感爽滑,有黏度沒硬度 ,製作過程中沒有任何添加劑,和機器做成的粉條就如同手擀麪和機制面一樣,喫起來感覺就是不一樣。

劉軍兵夫婦的傳統手工粉條很受人們的青睞。每年的秋末冬初,夫妻倆在石家莊通往山西的國道旁一擺,就會被遊客一搶而空,有的在竹竿上還沒有曬乾,就被訂走。

這些年,他的粉條吸引了北京、天津、周邊縣市的許多客人前來購買,有客人感嘆說:“酒好不怕巷子深,貨真價實的好粉條,即使在大山深處也藏不住啊!”

來源:石家莊日報客戶端

記者:杜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