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致富樹”,提“棗”奔小康

準格爾旗龍口鎮依靠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優勢,造就了優良的棗果品質,被譽爲準格爾旗的“花果山”。今年,準格爾旗龍口鎮馬柵村的百畝棗林喜獲豐收,村民們在棗林裏打棗、選棗、裝棗、大家幹勁十足,收穫的喜悅瀰漫在田間地頭,紅彤彤的大棗撐起了羣衆的錢袋子,映紅了鄉親的致富路。

各式品種的棗樹

目光遠眺,黃河岸邊的漫山棗林裏瑪瑙珍珠一樣的紅棗,在陽光的照耀下搖曳枝頭。在馬柵村的李家坪社村頭,記者見到了村民李三應,他和村民正在棗林裏忙個不停,雖然2020年當地普遍乾旱,墒情並不是特別好,但提起棗樹,李三應還是滿面笑容,因爲今年棗樹的掛果率很高,算的上是豐產。

李三應現在說起棗樹來一臉喜色,然而時光倒流幾年前,情況卻大不一樣,原始的本地棗個頭小、口感差,一直難以打開銷路,打棗收棗又是件費時費力的勞心事,花錢僱人打棗又划不來,所以近百畝成片的棗林一直屬於果掛枝頭無人料理的情形,村裏人家滿院子的紅棗都無人收購,老人無奈地守着堆積的大棗,滿面愁容。

村民們正在打棗、收棗

爲了解決棗樹老化、品種單一這些制約紅棗種植銷售的難題,村裏積極探索,在棗樹品種改良上下功夫,集中開展紅棗改良示範試驗工作。對現有的老棗樹,統一採取去頭處理,幫助其促發新枝,提高坐果率,與此同時還引進“新品種進行嫁接,村裏還引進了“富硒”紅棗培育技術,通過富硒營養液澆灌噴灑方式,使得紅棗的營養保健價值進一步提升。今年國慶期間,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到當地村民家買紅棗,提起村裏紅棗改良的事,和眼前百畝棗林的變化,李三應老人特別興奮。

村裏新建的遊客接待中心

在村子的一面山坡上,300餘平方米的遊客接待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站在遊客接待中心的觀景臺,可俯瞰整個村子的面貌和百畝棗林。在打造鄉村旅遊項目規劃中,遊客接待中心特別設置了農副產品展示區,並以此爲樣板,逐步引導村民更新換代,種植新品種優質瓜果。接待中心還配套了農家樂、餐飲、住宿、休閒活動等,來提高鄉村旅遊的豐富性和體驗性。“這個遊客接待中心曾經是一所村辦小學,廢棄多年,現在打造成了鄉村旅遊的一部分,目前主體觀景臺已經建成,正在完善室內裝修。”村委負責人介紹。

“我們對馬柵村李家坪社的紅棗產業發展充滿希望,我們正在打造以紅棗採摘和棗林觀光爲主題的鄉村旅遊示範基地,希望讓紅棗產業繼續‘紅’起來,吸引更多的人來我們村觀光遊玩,拓寬農民致富路”。馬柵村黨支部書記黃建軍說。

產自龍口鎮的梨棗由於上市早、價格高備受市場和農戶青睞。尤其是近年來隨着村裏的棗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品質不斷提升,個兒大皮薄,清脆香甜的梨棗也給當地農戶帶來好收益。而馬柵村暖泉社“花果大戶”48歲的高玉梅作爲圈中的“名人”,她家20多畝的花果園也讓高玉梅一家過上了天翻地覆的好日子 。

暖泉社村民高玉梅在自家的棗園

回憶起苦日子,高玉梅滔滔不絕。1991年高玉梅和丈夫結婚,那時候的經濟來源只能靠着婆家留下的幾畝果樹和種地打雜維持,日子過的捉襟見肘。1995年,他和丈夫外出做起了買賣,賣小家電、賣皮鞋,生意非但沒掙錢反而賠個底兒朝天,痛定思痛的夫妻倆決定再回到村裏,開荒種地發展林果產業,把婆家的留下的花果林再發展起來。

村民自家經營的果園

俗話說:“家栽一棵樹,解決油鹽醋。家栽十棵樹,解決衣和褲。”從九十年代至今,夫妻二人經營的這片果園發展至20多畝,果園裏涵蓋了葡萄、李子、杏、梨棗、桃子、蘋果等多個品種。2016年,夫妻二人攢夠了積蓄蓋了新房,鎮上還買了底商,家裏的光景越過越好。今年,自家果園裏僅梨棗的產量就達到3000多斤,單靠零售,收入就有近六萬元,而像本地毛桃上市較早的果品,一經上市早已銷售一空。

“這麼多年喫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在果園的經營中因爲缺乏種植經驗和技術虧損了不少,我只好聯繫技術人員到基地裏指導,還參加各種培訓,果園裏的品種也不斷的在更新換代,不斷的引入新的品種,我們夫妻也在種植上有了一些經驗。現在看到滿樹碩果累累,流多少汗、受多少累都覺得是值得的……”高玉梅感慨道。

如今夫妻二人管理起這片果園來也算是得心應手了,但高玉梅說還要不斷學習研究病蟲害防治技術,力爭達到高效、高產。對於目前的棗的銷售,高玉梅更是信心滿滿:“我們的梨棗產量高、核小肉多,口感好,很受顧客的青睞,呼包鄂周邊的貨商會上門訂貨。我們還打算建一個恆溫庫,把這些果品儲存起來,反季節賣價格會更高一些,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多瞭解一下我們馬柵的好棗,要買就買馬柵棗!”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賬,高玉梅高興地說。

近些年,準格爾旗龍口鎮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抓住機遇、趁勢而爲,鼓勵村民大力種植海紅樹、棗樹、桃樹、杏樹、葡萄樹、蘋果樹等經濟果林“致富樹”,用果林綠化荒山荒沙,走“生態+”複合型經濟果林產業發展新路子,通過林果產業的發展,爲村子帶來了人氣,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以馬柵村爲例,村裏爲了增加農民種植棗樹的積極性,幫助農民嫁接改良品種,改良棗的口感,發展“紅棗主題旅遊”,吸引遊客採摘,或是把村民自家的製作的“醉棗”賣到城裏的商超,切實爲農民帶來收益。

村裏嫁接的新品種棗樹

黃河岸邊棗香飄,徜徉於棗林間,村民們一個個喜笑顏開,忙着打棗拾棗,到處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滿園果香,農顏自樂。一年的辛勤耕耘,果農終於獲得喜人的豐收,那綴滿枝頭的顆顆果實,紅彤彤、光潤潤,“棗”已照亮了小康路,也映紅了農民的笑臉……

圖文:劉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