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雷霆戰將》事件傳得是沸沸揚揚。

該劇只播了3天就被緊急下架,停播是因爲這部打着《亮劍》旗號的抗戰片,全劇充斥着小資產階級情調。

劇情浮誇,脫離史實,嚴重損毀了八路軍的形象。

甚至該劇引起了人民日報的特別關注,社評指出《雷霆戰將》把偶像劇套路用在抗戰劇上。

誠然,適當的藝術加可以增加戲劇衝突,但是對於歷史,抗戰等特殊題材影視劇而言,藝術加工必須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

天馬行空,閉門造車,想當然的創作是拍不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

在全國人民的一片質疑聲中,《雷霆戰將》匆匆下架,但是它帶給觀衆的思考還在繼續。

我們的國產電視劇究竟怎麼了?

國內影視圈從不缺乏優秀的演員,也從不缺優秀的導演,更不缺優秀的創作劇本,爲何我們卻鮮有佳作誕生?

放眼現在的電視熒屏,無論再怎麼別出心裁的影視作品,觀衆大都看了一遍就不想再回味,反倒是那些十幾二十年前的老作品看得津津有味。

就拿電視劇《亮劍》來說,開播15年,時至今日,依然讓觀衆趨之若鶩。

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目前各大衛視的白天劇場,竟然還有4家上星衛視在播出《亮劍》。

難道是我們劇荒,沒有新的影視作品上線?

由於內地娛樂業的蓬勃發展,在電視劇方面,我們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每年多達上萬集的電視劇產量,真正能和觀衆見面的也僅僅只有七成而已。

所以將問題歸咎於沒有新劇播出,顯然是不合理的。

既然不存在沒有新劇的問題,那爲何國產電視劇一路高開低走到了如今尷尬的地步?

其實問題還是要回歸影視作品本身,質量纔是王道。

早些年間,抗日神劇中:子彈拐彎,手撕鬼子,八百里開外一槍幹掉鬼子指揮官等種種摩擦觀衆智商的橋段層出不窮。

除了抗日神劇外,各種高大上,瑪麗蘇,霸道總裁風的影視作品也是鋪天蓋地。

再後來仙俠劇,都市精英劇輪番上場,反正電視劇中演的都不是普通人的生活。

快節奏,輕劇情,少內涵成爲影視作品創作的一大風格。

快餐式影視劇就像口水歌一樣,雖然紅極一時,但禁不住歲月的沉澱。

當然,這其中少不了資本的考量,影視劇本身就是娛樂圈資本力量角逐的戰場。

資本的加持左右了影視劇的拍攝,如果說以前拍戲,用的是演技,拼的是質量,那現在拍戲,用的是流量,拼的是資本,質量又怎麼能夠保證。

隨着8090後成長爲主要的電視劇受衆羣體後,對於電視劇的反向激勵起着很大的作用。

過去,一個劇本喫天下,一個套路喫終身的事情屢見不鮮。

很多影視劇的劇情內容大同小異,換一副馬甲又是一部新劇。

而對於如今的觀衆而言,這一套已經不靈了,沒有藝術創新,靠喫老本,哪部電視劇都不會成爲經典。

這也倒逼電視劇的創作必須精益求精才能滿足觀衆的胃口。

可是現在看來,電視劇創作遠沒有走上這樣的正軌。

不然,像《雷霆戰將》這樣充滿爭議的電視劇也不會上線播出。

除了《雷霆戰將》外,近期還有兩部電視劇引起了觀衆的廣泛討論。

一部是由陳赫,黃軒主演的諜戰劇《瞄準》;另一部則是張一山主演的新版《鹿鼎記》。

《瞄準》從上線之初的7.8分到完播之後的6.9分,可以說是高開低走,觀衆質疑注水太多,人物情節經不起推敲。

而新版《鹿鼎記》開播兩天,評分直接幹到了2.5分,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被調侃爲走錯片場的孫悟空。

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現在影視作品的創作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民羣衆不斷提高的觀影水準。

縱觀國產電視劇20佳作,除了一部2017年播出的《毛騙終結篇》外,無一例外都是經典之作。

國產電視劇究竟能不能改變浮華表面,停留於過去的現狀,我想這個問題不應該由觀衆來回答,而是應該有影視劇創作者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