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委組織部把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作爲改革創新“一號工程”,建立“三融三入四下沉”治理模式,充分發揮城市各領域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統籌協調各類資源,推動共治共建共享。

堅持黨建引領

實現組織、隊伍、平臺“三融合”

全縣樹立融合理念,以“津·紅”驛站爲主軸線,盤活區域黨建資源,構建起了組織共建、管理共治、平臺共享的黨建統領格局。

強化組織融合。全縣依託“津·紅”驛站,把周邊物業公司、業委會及共建單位負責同志吸納進網格黨組織,建立網格化黨建議事協商會議制度,搭建起共商共議平臺,唱好“羣英會”、打好“合力牌”,集中協調解決增設減速帶、小區綠化、水系清理等實事320餘件;推動組織體系不斷完善,調整優化53個網格黨支部,劃分362個樓棟黨小組,城市基層黨組織覆蓋率提升22%。

強化管理融合。全縣變“多頭管”爲“共同管”,建立“津·紅”驛站聯動管理體系,根據驛站輻射範圍,通過網格直管黨員設崗定責、街道機關黨員“當1天社區工作者”、流動黨員每月到驛站報到等方式,將生活、工作在轄區網格內的各類黨員全部納入驛站管理;每月網格黨組織和共駐共建單位確定1個主題,舉辦1次聯合主題黨日;每月網格黨組織聽取1次黨員、網格員、樓棟“紅管家”等基層治理骨幹工作述職,推進網格重點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述職情況每月公示;每月固定1天,安排縣黨代表進驛站坐班,聽取黨員羣衆意見,形成代表提案。

利津縣鳳凰社區“津·紅”驛站舉辦“文化進社區”活動。

強化平臺融合。全縣按照紅色宣傳站、社情前哨站、爲民幫辦站、協商議事站、活動發啓站的功能定位,把“津·紅”驛站打造成了“五站合一”的綜合服務陣地,免費開放所有公共休閒設施,把職工之家、4點半課堂、青年中心等羣團組織引入網格,開展爲老、親子、國學閱讀等各類服務活動182期,贏得了羣衆讚譽,提升了驛站人氣。

深化共建共享

推動政務、市場、公益服務“三融入”

全縣堅持開放理念,統籌下沉服務資源,建立服務型“前臺”,實現政務服務增效、市場服務提質、公益服務多彩。

載入政務類服務。線上,全縣建設社區治理信息化平臺,推行“電子印章”,建立“集中管理、分級授權、審批用印、遠程蓋章”的線上審批工作機制,讓羣衆少跑腿,實現不見面辦理;線下,建立“一窗通辦”制度,配備“一專多能、一崗多責、全崗都通”的全科社工隊伍,統籌黨建、綜治、社保、衛生健康等工作,實現“一窗受理、全科服務”。

社區打造爲民服務“一刻鐘”生活圈。

接入市場化服務。全縣用好市場化的思維和手段,建立社會組織、商業機構評價准入機制,爲羣衆提供優質服務,與義工服務中心等36家社會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開展消防演練等活動139期,實現了社區月月有安排,網格週週有活動;創建“紅色聯盟”,組織261家優質商家加入,建立黨員積分與消費優惠掛鉤的制度體系,實現網格、商家、羣衆互利共贏,在物業公司推進紅色物業建設,成立實體黨組織4個,兼合式黨組織2個,把物業公司負責人吸納進社區黨組織班子,搭建共商共議平臺,集中協調解決增設減速帶、小區綠化等實事320餘件。

匯入公益性服務。爲了讓城市更有溫度,全縣根據地緣、業緣、趣緣等因素,積極引導羣衆成立公益組織、互助組織40個,統籌參與場所值守、治安巡邏、愛心服務等事項,開辦網格公益市集51期,92支“黨員公益隊”開展組團式服務2600餘人次,打造了“利津街坊”城市基層治理羣防共治品牌。

健全保障機制

推動資源、陣地、運行、考評“四下沉”

全縣圍繞推動城市治理重心下移,把人力、物力、財力更多投放基層,確保城市基層黨組織有職有權有能力抓治理。

資源下沉。全縣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和黨員“雙報到”工作,徵集各類民生需求267個,發動各職能部門整合189項服務資源,實施共駐共建項目168個。全縣推動縣街幹部力量下沉城市一線,聯繫網格縣領導每季度領辦1項網格民生實事;整合縣級執法力量和執法資源,每週至少統一組織1次綜合執法活動;開展“今天我來當社工”,機關幹部輪流當1天社區工作者,辦1件民生實事。

陣地下沉。全縣圍繞打造服務羣衆有形陣地和無形紐帶,按照紅色宣傳站、社情前哨站、爲民幫辦站、協商議事站、活動發啓站“五站合一”標準,構建“網格+主題”驛站陣地體系。其中,依託53個網格黨組織,通過服務用房清理、機關用房週轉等方式,建立“津·紅”網格驛站17處;圍繞不同黨建領域具體功能需求,推進人社、稅務、商圈“小個專”等主題驛站建設,確保黨建引領作用嵌入具體工作、由虛轉實。

利津縣鳳凰社區工作人員查看紅色郵箱內羣衆意見。

運行下沉。全縣探索建立“5F”微治理機制,按照“發揮黨建引領、發現社情民意、發起議事協商、發出吹哨報到、發動多元參與”的總體思路,出臺標準制度20項,建立縣、街道、社區、網格四級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一員一管家一代表一羣一箱一壁”社情民意立體收集網絡,建立“三級閉環”化解機制,96%的問題化解在基層、辦結在驛站。

考評下沉。縣級層面出臺“鄉呼縣應、上下聯動”“1+7”系列文件,對屬地管理所涉及的25個縣直部門單位綜合考覈,街道評價權重佔部門單位綜合考覈總成績的30%以上;涉及街道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等,吸收街道黨工委參與論證實施,涉及街道的公共事務,由街道黨工委綜合管理;將在驛站工作時長作爲驛站“常駐”人員的年度考覈重要指標,確保人員下沉到基層、工作在一線。

稿件素材由東營市利津縣委組織部提供

■記者:郭文治 鄭新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