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莲妈妈,原创内容

在很多人印象里,大部分的家长都喜欢乖孩子,因为他们听话、懂事、不哭不闹、讲道理,但是父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懂事的孩子真的自身就开心吗?

懂事往往迎合了父母的心中所需,乖宝宝满足了大部分人心理上的赞叹,大人是快乐,那孩子是不是也很快乐呢?

家里有性格相反的两兄弟,父母是喜是忧?

李大哥有两个六岁的双胞胎,每当想到这里,李大哥的嘴角就抑制不住的上扬,逢人就夸自家的宝宝有多好。

不过他发现随着孩子的每天成长,两个宝宝的性格完全不同,一个喜静一个喜动,哥哥是个乖宝宝,有什么都让着弟弟,有时候还会把自己应得的那份给弟弟。

弟弟每天都很调皮,家里的东西不知道被摔坏多少了。每次李大哥都想打他一顿,但是一想到是自己亲生的,算了,忍忍吧。

弟弟对于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不给买就耍赖大哭,李大哥没办法,有求必应,有的时候他忘记了哥哥的那份,哥哥也不会索要

直到一天,他在哥哥的日记本上发现了一句话“我恨弟弟,他抢走了父母全部的爱,我为什么要一直让着他?”李大哥才发现,原来哥哥虽然表面一直懂事,但是内心并不开心

孩子为什么会很“懂事”?

1)害怕被抛弃

很多的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大部分的原因都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就直接托付给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当父母再见到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的很懂事,期待爸爸妈妈陪在自己身边

2)家庭情况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说家庭比较拮据的孩子都会很早懂事。因为家里不允许他们有过多的需求,孩子从满怀期待到最后变成“无欲无求”。相反他们还要帮助家里人承担一些生活上的琐事。

3)父母严苛的教育

小孩子爱玩是天性,也喜欢比较新鲜的事物,但是爸爸妈妈严苛的教育给孩子设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导致孩子失去“自由”。

宝宝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矩,破坏规矩的下场可能就是遭受一顿打骂,为了不承担后果,孩子压抑性格,不吵不闹,成为别人眼中的“乖小孩”。

乖小孩失去了什么?

乖宝宝固然会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但是严重压抑了宝宝的天性,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懂事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疼啊。

1)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乖小孩对父母、老师都言听计从,不会反驳,渐渐就会变成一个“提线木偶”,失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即使在一些事情上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大声的表述,因为这可能会变成“坏小孩”。

2)失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就是一个人通过语言,图形,文字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并且能让他人理解。

别人说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不会多加思索,也不想反驳,自己内心的想法一直在压抑,到最后就变成了不会表达。

3)失去交朋友的能力

父母有时候会告诉孩子,要远离什么地方,远离哪种人,宝宝就只会接触到父母想让娃接触的人群,不会认识其他性格的人。这在以后的生活中,宝宝很难展开社交能力,变得更加的孤僻。

父母如何让孩子“调皮”?

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爱即指不知疲倦的劳动),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

1)了解孩子的需求

爱玩是宝宝的天性,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在日常的需求。但并不是指一味的宠溺,多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尤为重要。

2)正视孩子的想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宝宝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当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父母不要只看重自己的“权威”,用自己的特权否定宝宝。尊重孩子的想法,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3)告诉孩子不要勉强自己

家长要告诉自家孩子,有些无法接受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不要勉强自己,大人的话不一定是权威,可以提出反对意见,说出自己的看法,给孩子表达的权利。

今日互动:你对“懂事”的孩子怎么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