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在很多人印象裏,大部分的家長都喜歡乖孩子,因爲他們聽話、懂事、不哭不鬧、講道理,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懂事的孩子真的自身就開心嗎?

懂事往往迎合了父母的心中所需,乖寶寶滿足了大部分人心理上的讚歎,大人是快樂,那孩子是不是也很快樂呢?

家裏有性格相反的兩兄弟,父母是喜是憂?

李大哥有兩個六歲的雙胞胎,每當想到這裏,李大哥的嘴角就抑制不住的上揚,逢人就誇自家的寶寶有多好。

不過他發現隨着孩子的每天成長,兩個寶寶的性格完全不同,一個喜靜一個喜動,哥哥是個乖寶寶,有什麼都讓着弟弟,有時候還會把自己應得的那份給弟弟。

弟弟每天都很調皮,家裏的東西不知道被摔壞多少了。每次李大哥都想打他一頓,但是一想到是自己親生的,算了,忍忍吧。

弟弟對於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不給買就耍賴大哭,李大哥沒辦法,有求必應,有的時候他忘記了哥哥的那份,哥哥也不會索要

直到一天,他在哥哥的日記本上發現了一句話“我恨弟弟,他搶走了父母全部的愛,我爲什麼要一直讓着他?”李大哥才發現,原來哥哥雖然表面一直懂事,但是內心並不開心

孩子爲什麼會很“懂事”?

1)害怕被拋棄

很多的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父母的照顧,大部分的原因都是父母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孩子就直接託付給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當父母再見到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的很懂事,期待爸爸媽媽陪在自己身邊

2)家庭情況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說家庭比較拮据的孩子都會很早懂事。因爲家裏不允許他們有過多的需求,孩子從滿懷期待到最後變成“無慾無求”。相反他們還要幫助家裏人承擔一些生活上的瑣事。

3)父母嚴苛的教育

小孩子愛玩是天性,也喜歡比較新鮮的事物,但是爸爸媽媽嚴苛的教育給孩子設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導致孩子失去“自由”。

寶寶必須嚴格遵守這些規矩,破壞規矩的下場可能就是遭受一頓打罵,爲了不承擔後果,孩子壓抑性格,不吵不鬧,成爲別人眼中的“乖小孩”。

乖小孩失去了什麼?

乖寶寶固然會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但是嚴重壓抑了寶寶的天性,真的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嗎?懂事的孩子真的讓人心疼啊。

1)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乖小孩對父母、老師都言聽計從,不會反駁,漸漸就會變成一個“提線木偶”,失去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即使在一些事情上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大聲的表述,因爲這可能會變成“壞小孩”。

2)失去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就是一個人通過語言,圖形,文字等方式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並且能讓他人理解。

別人說什麼,孩子就會做什麼,不會多加思索,也不想反駁,自己內心的想法一直在壓抑,到最後就變成了不會表達。

3)失去交朋友的能力

父母有時候會告訴孩子,要遠離什麼地方,遠離哪種人,寶寶就只會接觸到父母想讓娃接觸的人羣,不會認識其他性格的人。這在以後的生活中,寶寶很難展開社交能力,變得更加的孤僻。

父母如何讓孩子“調皮”?

誰的童年被愛的陽光照耀着(愛即指不知疲倦的勞動),那他就會互相創造幸福。就會對父母的言語、對他們善良的心意、對他們的勸導和贈言、對他們的溫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

1)瞭解孩子的需求

愛玩是寶寶的天性,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儘量滿足孩子在日常的需求。但並不是指一味的寵溺,多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尤爲重要。

2)正視孩子的想法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寶寶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當他們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父母不要只看重自己的“權威”,用自己的特權否定寶寶。尊重孩子的想法,會讓孩子更加自信。

3)告訴孩子不要勉強自己

家長要告訴自家孩子,有些無法接受或者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不要勉強自己,大人的話不一定是權威,可以提出反對意見,說出自己的看法,給孩子表達的權利。

今日互動:你對“懂事”的孩子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