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不是个新词,早几年就在国际学术圈中被普遍提及。什么是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承受灾难险情时,能够从容应对,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日前,“十四五”规划中,韧性城市首次出现,一时间在行业内引起热议。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城市韧性的差距就一目了然了。如何让城市提高应对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能力,值得相关部门警醒和关注。

今年新冠疫情突发,打得一些城市措手不及,也让一些人猝不及防。不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城市迅速调整防疫防控策略,扭转了疫情局势。城市恢复正常运行,复工复产,直至第三季度GDP增速“转负为正”。可以说,我国城市的韧性空间是非常大的。

然而,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格局必然有所改变,对于城市领导者而言,不得不说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近些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高歌猛进,成绩斐然。可以看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丰富不少,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指数也节节升高。城镇化发展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李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是安全与健康,是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是城市产生发展的初心与使命。

“安全是1,其余是0”。只有安全排在了城市发展第一位,其他发展成果才有价值和意义。当然,发展城市经济等方面是一种政治正确,但如果忽略了韧性城市这一重点指标,城市发展成果就面临“贬值”的风险。

事实上,早在2017年6月,中国地震局就提出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提到了关于韧性城市的建设计划。这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第一次在国家层面获得肯定。饶是如此,一些城市应对各类突发险情的能力依然捉襟见肘。

究其原因,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表示,目前,一些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建设而建设,缺乏运营和治理的理念。他直言,重建设、轻运营,重硬件、轻软件的思路需要扭转。

可见,增强城市免疫力,需要苦练内功,需要相关部门聚焦于城市内涵式发展。无论如何,韧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相关部门须臾不可懈怠。

出品:中国城市报-观城者

作者:乔妙妙

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