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城市不是個新詞,早幾年就在國際學術圈中被普遍提及。什麼是韌性城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承受災難險情時,能夠從容應對,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行。日前,“十四五”規劃中,韌性城市首次出現,一時間在行業內引起熱議。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城市韌性的差距就一目瞭然了。如何讓城市提高應對疫情等黑天鵝事件的能力,值得相關部門警醒和關注。

今年新冠疫情突發,打得一些城市措手不及,也讓一些人猝不及防。不久,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城市迅速調整防疫防控策略,扭轉了疫情局勢。城市恢復正常運行,復工復產,直至第三季度GDP增速“轉負爲正”。可以說,我國城市的韌性空間是非常大的。

然而,後疫情時代,城市發展格局必然有所改變,對於城市領導者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場更爲嚴峻的考驗。

近些年,我國城鎮化發展高歌猛進,成績斐然。可以看到,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豐富不少,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指數也節節升高。城鎮化發展爲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李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是安全與健康,是公共衛生。安全與健康是城市產生髮展的初心與使命。

“安全是1,其餘是0”。只有安全排在了城市發展第一位,其他發展成果纔有價值和意義。當然,發展城市經濟等方面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如果忽略了韌性城市這一重點指標,城市發展成果就面臨“貶值”的風險。

事實上,早在2017年6月,中國地震局就提出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提到了關於韌性城市的建設計劃。這也是韌性城市建設第一次在國家層面獲得肯定。饒是如此,一些城市應對各類突發險情的能力依然捉襟見肘。

究其原因,中央財經大學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偉表示,目前,一些城市的標準體系爲建設而建設,缺乏運營和治理的理念。他直言,重建設、輕運營,重硬件、輕軟件的思路需要扭轉。

可見,增強城市免疫力,需要苦練內功,需要相關部門聚焦於城市內涵式發展。無論如何,韌性城市建設是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相關部門須臾不可懈怠。

出品:中國城市報-觀城者

作者:喬妙妙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文章